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半导体这行,外行人一听就头大,动不动就是几纳米、几代工艺,仿佛离生活十万八千里,但真要说透,它的核心其实就是靠人,机器再贵、设备再先进,背后没有能打硬仗的人,全是空架子,尹志尧那句“我们5到10年能追上”,底气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他看清了半导体的命脉:人才这根筋,终于拧紧了。 中国和欧美的差距,最明显的是顶端的制程和设备,三代技术距离听起来像天堑,可在半导体这个拼精度、拼协同的赛道上,差的不光是一台机,而是一整条链,从刻蚀机、光刻胶、材料到工艺管理,每个环节都得接上电,而尹志尧看得明白:只要把人凑齐、体系搭好,这条链能补上,甚至能跑得更顺。 他自己就是那条链里的一环,中科大出身的物理博士,拿着加州大学的学位在英特尔、应用材料一路干到副总裁,全世界一半的刻蚀机都能看到他参与的设计。 2004年他带着十几个核心成员回国,从零起步创办中微公司,那时候国内连合格的刻蚀机都造不出来,被欧美死死卡着,可他偏不信邪,硬是带着团队啃下了“零件靠进口”的难题,几年后他们造出的设备能用在5纳米生产线上,全球都得刮目相看。 尹志尧的底气,不光来自技术,更来自对“人”的洞察,他太清楚了,那些欧美巨头的核心岗位上,有多少华人在撑,硅谷的芯片实验室,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华人;美国几家顶级设备厂,技术报告的署名里几乎每页都有中国姓氏,也正因为如此,他相信人才的流向,迟早会让技术的天平倾斜。 半导体圈里传奇不少,梁孟松就是一个,台积电打天下时,他在研发部门带队,帮着公司在关键节点打败过IBM,后来到了中芯国际,短短一年让28纳米良率冲上八成,又在不到十二个月的时间攻下14纳米工艺,当时行业内都说这人干活像开挂,别人十年跨的坎,他几个月就翻过去,那种在国际巨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回到国内,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林本坚的故事更神,那时整个行业卡在65纳米,大家都说要上干式光刻,结果成本高得离谱,林本坚却琢磨出个新路子——用水。 听起来像玩笑,但他真用水搞出了“浸润式光刻”,让芯片精度一路降到7纳米,摩尔定律又活了好几代,台积电后来能坐稳全球头把交椅,背后少不了这位从小接受中国式教育的科学家。 还有老一辈的张汝京,这个名字在业内几乎是信仰,年轻时在德州仪器做研究,后来放弃高薪回国,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中芯国际,没有设备买二手的,没有厂房搭铁皮的,吃盒饭、睡工棚,一干十年,硬生生把中国的芯片制造拉进世界前列,到老了还不歇,跑去搞大硅片、造设备,活生生干成了“芯片愚公”。 这几位只是缩影,如今国内的舞台,已经不是当年的光杆司令,近几年回国的半导体人才增长了40%,其中不少直接进了华为、中芯国际这样的龙头,高校也在加速补课,清华、北理、电子科大纷纷开了芯片交叉专业,从材料、工艺到算法一条龙培养,新一代的工程师正从实验室里往工厂走,从理论走向产品。 企业的土壤也变肥了,中微的刻蚀设备能出口,说明国产设备已不再只是样品;中芯国际良率稳定,证明工艺团队能打硬仗;材料国产率从10%涨到25%,年轻工程师终于有了能发挥的舞台,硅谷吸引人的地方是平台和自由,现在国内这些公司也在搭自己的平台——有项目、有资源、有梦想。 所以当尹志尧说“五到十年能追上”,这话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算过的账:一代人埋头十年,中国半导体的链条就能闭环,人才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珠,眼下正被一根根线串成项链,有人从硅谷回,有人从实验室起步,有人从工厂带队,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再只为个人的title,而是要为这条链补上一环。 芯片这行不讲奇迹,讲积累,最贵的是时间,最难的是恒心,可只要有人肯扎根、有团队能承接、有平台愿意托底,这三代的差距就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场渐近的赶超,等那一天到来,世界再看中国的芯片,不会再提“追赶”两个字,而是得承认:这条路,我们自己铺成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