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了! 11月6号,美国最高法院结束了关于总统关税措施的听证会,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鲁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都到场参与了这场备受关注的会议。(中国新闻网) 2025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先后对中国、欧盟等12个国家和地区加征3轮关税,涉及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军工配套等2000多种商品。此举引发美国国内强烈反弹,30多个行业协会联合起诉,称总统越权征税损害企业利益,最终诉至最高法院。 上世纪80年代应对日本时,美国便采用这一逻辑,在对丰田、索尼加税的同时,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还禁止东芝向苏联出口精密机床——该设备可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当时日本军事和科技领域对美国高度依赖,只能妥协,半导体产业自此陷入衰退。 但时移世易,特朗普仍沿用这一陈旧策略,显然难以奏效。最典型的例证是对中国军工配套产业加税。2025年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稀土加工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稀土用于制造东风导弹”。 三个月后,美国防部报告显示,美军F-35战机发动机涡轮叶片原材料出现断供——全球85%的高纯度稀土加工产能集中于中国,美国重建相关产能至少需要5年。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美国拥有盟友,能否寻求盟友支持?答案是否定的。听证会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曾要求澳大利亚、加拿大扩大稀土加工产能,并提供每公斤20美元的补贴。 但中国企业加工成本仅为每公斤8美元,澳加企业经核算后明确拒绝。这一现实表明,美国推动的“脱钩断链”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格局相悖,实施难度极大。 美国国内的反对声浪较盟友更为强烈,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CEO公开表示,对中国钛合金加税导致F-22战机机身成本上涨12%,本年度订单量减少15架。 农业州境遇更为惨淡,财长贝森特在听证会上承认,受中国反制措施影响,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暴跌60%,跌幅超过2018年特朗普首次加税时期——当时巴西大豆尚可助力抬价,而当前中国已与巴西签署长期合作协议。 需要纠正一个主流误读:多数观点认为美国最高法院可能否决总统关税权,实际可能性较低。美国历史上,最高法院在“国家安全”名义下,极少否决总统的贸易政策。 1971年尼克松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便获得最高法院认可。但核心问题在于,即便法院批准,特朗普的关税策略也难以对实力雄厚的对手形成有效遏制。 中国的应对策略颇具代表性。2025年7月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税后,中方并未采取强硬对抗姿态,而是实施两项关键举措: 一是将对美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规避关税壁垒; 二是加大对东南亚投资,在泰国建设电池工厂,实现对当地市场的直接供应。 商务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增长28%,美国市场的损失已通过其他市场弥补。 美国盟友依旧未能摆脱被美国牵制的局面,听证会期间,欧盟贸易委员专程赴华盛顿沟通,希望能获得空客飞机关税豁免。 核心原因在于,美军在欧洲设有120个军事基地,欧盟防务开支的40%依赖美国技术支持。去年美国以“减少驻军”相要挟,欧盟随即取消对美页岩气反倾销调查,此次同样难以展现强硬立场。 一个冷门细节值得关注。听证会披露,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私下会见军火商代表,计划推动对中国无人机加税。 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其利益关联浮出水面——格里尔之子任职于美国无人机企业,该企业去年因中国产品竞争丢失30%市场份额。此举并非出于国家安全考量,实则是借公权力维护私利,暴露了美式“公平”的虚伪性。 1930年胡佛政府颁布《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多种商品加税,直接引发全球贸易战,美国失业率攀升至25%,甚至间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018年特朗普首次加税,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当年农场破产数量增加24%,最终依靠纳税人提供的280亿美元补贴才勉强稳定局面。 上世纪应对日本时,美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如今面对中国,中国已具备3艘航母、东风-26反舰导弹等硬实力支撑,经济层面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科技领域实现7纳米芯片自主量产。 正如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凭借战场优势掌握主动权,当前经济博弈中,实力雄厚才能避免被遏制。 当前世界已非美国独霸的时代,试图通过关税掌控他国发展权,既违背经济规律,也无法压制真正具备实力的对手。 此次听证会看似是美国内部纠纷,实则暴露了霸权主义的现实困境。特朗普试图复制当年压制日本的成功,却忽视了当前实力格局的变化。 这一事件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领域,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实现自主可控,才能在复杂局势中站稳脚跟。 信息来源:美最高法院审议特朗普关税政策合法性 美财长、商务部长等出席 中国新闻网2025-11-06 0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