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57万人死亡!中国风油精成“救命稻草”,涨价20倍仍卖爆非洲。 谁能想到,国内药店随手就能买到、价格只要几块钱的小物件,在非洲能身价暴涨 20 倍,还被当成提亲时的硬通货?这个让非洲人疯狂追捧的 “宝贝”,正是很多中国人记忆里的风油精。 全球有超过 40 亿人每月收入不到一千块,对他们来说,花哨的功能和高昂的价格都不实用,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便宜好货才最受欢迎。 中国风油精恰好踩中了这个需求点,在非洲市场掀起了热潮。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是非洲进口风油精最多的国家,仅尼日利亚就占了非洲总进口量的四分之一。 2023 年,中国向非洲出口的清凉油、风油精类产品,年出口额已经达到 1.2 亿美元,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量的 35%,而且每年还在以 8% 到 10% 的速度稳步增长。 非洲人对风油精的依赖,源于当地难以回避的生存困境。这里的蚊子不仅数量多,毒性还特别强,被叮咬后不仅会起又红又肿的大包,还可能感染疟疾。 2023年,非洲疟疾形势严峻。疟疾病例多达2.46亿例,占全球总数的94%;死亡病例近57万人,几近囊括全球95%的疟疾死亡人数,凸显该地区防控疟疾任务之艰巨。 更令人揪心的是,非洲肩负着全球 22% 的疾病重荷,所拥有的医护资源却仅占全球的 3%。 在此,看病难、看病贵成了普遍痼疾,民众深受其苦。极端天气增多,为蚊子造就更多繁殖地,疟疾传播风险与日俱增。 在此情形下,马拉维、莫桑比克等国的疟疾病例呈持续上升态势,防控形势愈发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能防蚊驱蚊的产品,对非洲人来说就是 “救命稻草”。 风油精的弱酸性配方能中和蚊子分泌的碱性毒液,被咬后涂上很快就能消肿止痒,里面的薄荷脑和桉油带来的清凉感,在四十多度的高温天里更是难得的慰藉。 一瓶风油精仅需约6美元,相较动辄几十乃至上百美元的西药,其性价比之高令人惊叹。如此一来,风油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非洲人的首选。 在非洲,风油精的用法被开发得五花八门,还带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埃塞俄比亚人喜欢在冲好的咖啡里滴几滴,说这样提神效果能翻倍; 马达加斯加的民众会把风油精抹在假发上,既能预防头皮瘙痒,又能驱蚊降温,还能掩盖体味;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很多人把它当成日常防暑用品,随时拿出来涂抹;还有些地方的人会直接口服或者对着瓶口猛吸,感受那种直通天灵盖的清凉感。 于非洲,风油精所承载的远非实用功能这般简单,它早已跨越了药品的固有范畴,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更为多元且独特的角色。 去景点忘带钱,掏一瓶风油精可能就能抵门票;饿了想换点吃的,用风油精换一顿饭也不新鲜。年轻人提亲时,要是能拿出几瓶风油精当彩礼,女方家会觉得这个女婿 “有门路”,甚至会把这当成跻身更好社会阶层的象征。 风油精能在非洲站稳脚跟,还离不开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其配方属中国国家保密技术,加之生产中积累的隐性工艺,像薄荷脑提纯度、桉油萃取温度控制等,这些环节稍有差池,最终效果便会有天壤之别。 印度曾经尝试仿造,可造出来的产品被非洲消费者一眼识破,都说味道和清凉感都差远了。再加上中国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比如有的药厂一年能生产 13 亿瓶,靠薄利多销摊薄成本,让其他国家很难在价格上竞争。 除了华为、大疆这些靠技术实力赢得世界尊重的高科技产品,老干妈、六神花露水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商品,也在用实用和贴心征服全球市场。 这两条腿并行的出海路径,让中国制造既有着让人敬畏的技术高度,也有着贴近生活的温度,慢慢让 “中国化” 融入全球化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