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理会气候安全公开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火力全开。 他驳斥美方发言,

沈言论世界 2025-11-07 13:38:44

在安理会气候安全公开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火力全开。 他驳斥美方发言,“既然美国代表这次不那么含蓄,直接点名了,那我也就不再含蓄了”。 他说,中国确实是现在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对此我们并不讳言,但中国也是全球公认的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效果最显著的国家。 反观美国呢?   美国作为现代工业最早的受益者,却早在上世纪就积累了庞大的历史排放,对当今全球气候问题的成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气候行动上的表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从碳强度的持续下降,到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不断提升,中国的减排路径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   这并非一句外交辞令,而是有迹可循的现实。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表清楚,路径图明确,政策工具逐步到位,在国际社会中被广泛认可。   比如,全国碳市场的正式运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之一,显示出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坚实步伐。   反观美国,虽然表面上在气候议题上高调发声,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场合,但其国内政治对环保议题的割裂态度,却极大地削弱了其气候政策的持续性和可信度。   一任总统签署《巴黎协定》,下一任就宣布退出,等到再下一任回来接着加入,这种政策的反复无常,已经让全球对美国的“气候领导力”不敢再抱太高期望。   而且,美国至今仍是全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个数字背后,是其高消耗、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耿爽在发言中没有回避中国在现实中的挑战,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美国在气候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的尴尬现实。   他直言,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效果最显著的国家。这个评价,并非中国自封,而是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能源署等众多权威机构在内的肯定。   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速度、绿色科技投入、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早已跃居世界前列。这些成就不是靠辩论赢来的,而是靠一项项政策落地、一座座工厂转型、一条条产业链重构堆积出来的。   再看美国,尽管口头上支持绿色转型,但在国会层面,许多涉及气候行动的法案始终难产,原因是部分政客对环保问题仍抱着“经济负担”的旧思维不放。   这种思维背后,是对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的妥协,是对长期利益的忽视,是对全球气候治理责任感的缺失。   在国际场合一套说辞,回到国内另一套操作,这种“选民面前讲务实,国际舞台上讲责任”的双面做法,才是真正导致全球气候合作信任赤字的源头。   耿爽的发言,不只是一次外交场合的针锋相对,更像是一次拨云见日的澄清。他所强调的,是中国态度的真实和行动的坚定。   中国并不回避国际责任,也不惧怕对比和评判,但前提是这种评判必须基于客观、全面,而不是基于某些国家自说自话的“气候叙事”。   在气候问题上,责任绝不能只看谁排得多,更要看谁在解决问题、谁在兑现承诺。   而从这次会议的现场反应来看,中国代表团的立场赢得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共鸣。许多国家其实都面临类似的困境: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减排任务。这种“两难”局面,根本无法靠空喊口号解决。   中国的经验,恰恰在于在发展中实现绿色转型,而不是在发展和环保之间做“二选一”。这一举措,堪称对发展中国家极具现实价值的参考典范,亦是向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倾注诚挚心意的有力贡献,彰显着深远意义与担当。   当然,气候合作并不意味着对立。中国始终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意在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开展合作。   但合作的前提是尊重,是客观,是放下居高临下的指责,而不是一边享受发展成果,一边对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横加指责。如果气候合作变成“话语权的竞赛”,那对气候本身,毫无益处。   这场安理会公开会,或许只是气候议题众多争论中的一次交锋,但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引导,从规则接受者到积极塑造者。   而耿爽的发言,也不仅是一次外交表达,更是中国立场、实践与责任的集中体现。在全球气候治理这张复杂棋局中,中国不是看客,更不是被动者,而是坚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素材来源:耿爽两次追加发言驳斥美国代表:既然对方直接点名了,那我也就不再含蓄 2025-11-07 09:12·红星新闻

0 阅读:752

评论列表

白杨

白杨

3
2025-11-07 14:38

一切以美国为奋的西方势力都是对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瞎着眼睛指责别人,对自己是只说不做

行者

行者

1
2025-11-07 14:12

碳排放总量,不是与生产制造相关吗?不应该是从这角度吗?你们急着吼着要稀土,不就是在加大排放量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