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老大哥砸钱的时候,其实同时瞄准了东方和南方,一边是中国,一边是印度,两百多个成套项目落在印度,比给我们的156项多出一截,场面看着更阔气。几十年过去,中国从锄头加牛车变成世界第一工业国,工业产值把G7捆一起都压不住,印度却还在原地打转,这落差让不少人挠头。 先说背景。五十年代初,冷战刚开,苏联急需拉拢人口大国当缓冲带,于是把技术、图纸、专家、贷款打包,往北京和新德里同时送。中国拿到的是钢铁、电力、机械、军工一整套,印度拿到的是钢铁、电力、机械、军工一整套,表面看菜单差不多,可吃下去的效果却南辕北辙。 关键在落地方式。苏联人把项目塞给中国时,中国自己先砸锅卖铁凑配套,土法上马也要把机器转起来。印度那边,地主和资本家嫌利润薄,宁愿守着棉花和黄麻,机器来了先晾半年,等补贴到位才慢吞吞点火。技术吃不进肚子,再好的饭菜也长不出肌肉。 再看消化能力。中国当时搞三线建设,大学生、技工、退伍军人一股脑塞进厂房,白天学俄语晚上啃图纸,三个月就能把进口机床拆成零件再装回去。印度工程师数量不少,却分散在五百多个土邦后裔的盘子里,语言不通,标准不一,今天学的明天就忘了,技术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漏走。 制度差异也致命。中国把项目写进五年计划,完不成指标就换人,干部下乡蹲点睡车间,工人三班倒不回家。印度议会里吵半年才决定买哪家的轴承,工会一闹又得重新招标,机器等人,人等批文,批文等选举,时间全耗在流程里。 资金流向更离谱。苏联贷款给中国,中国用农产品和矿产硬还,省下来的外汇买更多设备。印度拿到低息贷款转身去买英国轿车和法国香水,账面上好看,工厂里空荡。等到八十年代苏联自己揭不开锅,印度才发现两百个项目有一半连地基都没打完。 苏联解体后,中国把老底子翻出来继续升级,从模仿到自研,从自研到反超。印度却把老设备当古董供起来,缺零件就拆东墙补西墙,一条生产线三十年没换过螺丝。现在中国出口高铁,印度还在修八十年代苏联援的电厂,烟囱一冒黑烟,当地人就知道又要停电。 有网友算了笔账,苏联给印度的援助如果当年全换成化肥,今天印度粮食产量能多养活三亿人。可惜历史没如果,拖拉机厂最后变成摩托组装车间,炼钢炉改成烧废铁的炉子,图纸锁在档案馆里落灰。 印度官方不是没反思。2015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土地征不下来,工人招不进来,税改一拖再拖。中国当年为了宝钢迁走了七个村,印度想迁一个村得打十年官司,律师赚得比钢厂还多。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29%,印度只占3%。苏联要是地下有知,估计得叹气:我当年给的可是同一本菜谱,怎么炒出来的菜差这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