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这次碰到硬茬了!”山东东营,律师去银行取4万现金,被追问“资金用途”,律师认为这侵犯自己的隐私权,拒绝告知,银行竟然报案处置!律师这下忍不了,把这事情发到了网上,银行领导低头道歉,但律师觉得事情还没完…… (来源:大风新闻) 周筱赟律师,一位在法律界颇有名气且专业能力过硬的人士,此次前往山东东营出差。在出差期间,他因一些私事急需用到现金,便于11月3日前往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办理取现业务。 他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却没想到会在这里遭遇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当他来到银行柜台,向柜员表明自己要取4万现金时,柜员的态度却十分强硬,要求他必须详细说明这笔资金的用途。 周筱赟律师听后,心里顿时涌起一股不悦,他觉得这完全是自己的隐私,银行根本没有权利像审问犯人一样对他进行盘问。 于是,他便质问柜员:“这是哪里的规定?凭什么要我说明资金用途?” 柜员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这是反诈中心的规定,凡是取款金额超过1万的,都必须说明取钱的用途,甚至还追问他之前的交易记录。 周筱赟律师作为专业律师,对法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认识,他立刻意识到银行这种行为涉嫌违法,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他坚决拒绝告知资金用途,并和银行柜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他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买什么东西,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权力干涉我的私人事务?” 然而,柜员却毫不退让,称周筱赟律师拒绝配合,并且表示自己已经报案。 周筱赟律师当时等着用钱,心里十分焦急,选择妥协了,将自己的私事告知对方。 可没想到,对方却称系统里没有相关选项,需要反诈中心找他核实。 这下,周筱赟律师彻底怒了。他实在想不明白,难道取款还要用自己的私事来自证清白?这简直就是对公民权利的公然践踏。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取款,气愤地离开了银行。 离开银行后,周筱赟律师越想越觉得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他将这件事情发到了网上,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银行这种不合理且可能违法的行为。 他在网上发文称:“反诈我能理解,这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但以反诈之名,如此层层加码,不仅侵犯了公民隐私,甚至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后要求每个储户自证清白。根据刑法的基本法理,即使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银行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法律的基本原则。”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建设银行东营分行领导得知此事后,迅速向周筱赟律师道歉,希望能够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周筱赟律师并不接受这样的道歉。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老百姓都可能遇到的困扰。 仅仅道歉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银行需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这种侵犯公民权利的做法。 周筱赟律师还进一步指出:“有关部门不下力气去源头打击电诈,采取的一些反诈方式反而是让普通老百姓承受不便乃至损失,限制普通人正当的开卡、转账、提现,任意冻结账户,停机等,基层的反诈层层加码,让老百姓更加不方便。反诈的初衷是好的,但方式方法不能偏离了保护公民权益的轨道,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此事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说,我认为,国家为防范电诈,要求银行取款询问资金用途是出于好心,但不能强制。银行应该告知和提醒,如果储户坚持,那应该尊重储户意愿。 也有网友说,银行这一系列操作只会影响到合法的人民,对真正的骗子不起任何作用,骗子随便找个借口,就骗过去了。 还有网友说,打着反诈的幌子,动不动就限额,动不动就风控,取钱存钱像犯人一样被盘问。这已经严重侵害了老百姓都合法权益。 在这场银行与律师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对不合理规定的坚决抵制。 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本应以客户为中心,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客户的隐私权。 而相关部门在推进反诈工作时,也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不能让普通老百姓成为反诈工作的“牺牲品”。 否则,不仅会损害银行的形象和信誉,也会让老百姓对反诈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反诈工作的实际效果。我们绝不能让反诈变成一场“误伤”老百姓的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