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加拿大工业部长突然宣布了。 6月27日,要求海康威视在120天内退出加拿大市场,理由是国家安全风险。联邦与国企被禁再买相关设备,存量也要逐步替换。公开文件没有同步披露技术层面的证据,这一步走得很硬。 海康威视回应称,决定缺乏事实依据和正当程序,公司将考虑法律途径维权。此前加方内部评估“未发现产品漏洞”的说法,媒体多次提及,如今仍被定性为高风险,外界关注点就落在依据是否充分。 把时间拉长看,北美对中国产安防设备的限制并不新鲜。美国从2019年起收紧采购,英国对涉敏感场景设置门槛。加方这次把时限和范围推到最严,意味着体系内基本清空。 社区反应随之起伏。华人圈里,有人主动呼应“买本地货”,希望减少外界疑虑;也有人认为这会被读成与企业切割。两路观点并行,分歧更多来自安全感与身份压力的不同权衡。 据社区消息,今年3月就有人提倡支持本地产品,以消费表达态度;也有声音提醒,个体消费选择不该替代对个案的程序与证据讨论。分歧没有输赢,只映出处境的紧张。 过去几年反亚裔事件的高峰,让不少家庭在学校与职场趋于谨慎。这次有人选择“避险”,尽量不卷入争议;也有人强调要按规则说话、按证据办事,避免标签化。 对照之下,印度裔的路径更清晰。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IBM的阿尔文德·克里希纳,都是印度裔高管;英国现任首相里希·苏纳克、美国公共卫生署长维韦克·默西,也提供了持续的公共形象,渠道与网络在起作用。 他们做法是双线推进:进入主流岗位,同时保持社群组织与沟通渠道。华人社群在资源整合上更分散,议题协同不足,遇到风浪时容易各自为战,外界更难听到稳定的统一信息。 回到企业层面,存量设备替换会带来预算、招标、迁移等成本,供应链和员工岗位也会被波及。对机构使用方而言,技术评估、过渡计划、数据迁移,都必须落到细节。 外贸层面,据媒体报道,中方主管部门已表达关切,称将依法采取必要措施;是否涉及农水产品等领域,外界有猜测,但以权威发布为准,仍需观望。 在法律轨道上,公司可以继续申诉与合规说明,推动独立测评与第三方审查,让证据说话。对社区而言,透明的信息发布与持续对话,会减少误解与恐慌。 可操作的路子并不花哨:专业互助网络、法律咨询渠道、与本地机构的常态沟通、面向主流媒体的稳定回应机制。这些工作慢,但能在关键节点托住人和事。 这次事件把问题摆到台面上:企业按规则抗辩,社区稳定发声,个体清楚边界。把这些环节补齐,胜过情绪化的站队。稳住节奏,才有长期的空间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