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中国没中标!泰国高铁选择日本人建设,建成后让泰国欲哭无泪。一辆贴着“测试中”的日本高铁,顶着“时速300公里”的名号,居然被摩托车轻松超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感慨,有时候便宜未必是好事。2014年那会儿,泰国要建曼谷到清迈的高铁,当时中日两国都参与了竞标。日本开出的条件看着挺诱人:报价低,还提供利息不到1%的贷款。泰国一盘算,这不比中国的方案省心?大笔一挥就把项目交给了日本。 谁能想到,这一签合同就埋下了隐患。日本最初承诺五年内通车,可工期一拖再拖。到了2025年,别说全线通车了,连土建工程都只完成了不到三成。 更让泰国交通部门头疼的是,预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初说好的两千亿泰铢,现在已经翻了一番还多。有内部文件显示,光是征地补偿这一项就超出了原计划预算的80%。 最让泰国老百姓哭笑不得的是,去年有段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一辆贴着“测试中”标识的日本制高铁列车,在试运行时段被旁边公路上的摩托车轻松超越。 这段视频配的文字特别扎心:“说好的时速300公里呢?”虽然后来官方解释说当时是在进行低速测试,但民众的疑虑已经种下了。 反观中国承建的曼谷至廊开线,倒是进展神速。这条线路从2017年启动,到2025年初进度已经超过45%,比原计划还快了几个月。 施工队采用分段推进的策略,曼谷至呵叻段的一期工程预计2028年就能投入运营。工地上的泰国工程师说,中国团队带来了整套标准化作业流程,连雨季施工都有专门方案。 泰国交通部的官员私下比较过两个项目:日本团队在细节上确实讲究,每个环节都要反复论证,可就是进度上不去;中国团队则更注重整体推进,采用预制构件和模块化施工,效率明显高出一截。 有个形象的说法:日本人是先把图纸画完美了才开工,中国人是一边画图一边施工,发现问题立即调整。 去年底,泰国总理帕彤坦视察中泰高铁工地时,直接要求再提速。他在内部会议上说:“照这个速度,2030年全线通车完全有可能。”这话里话外,明显是在对标日泰高铁项目的拖延。 其实泰国交通部早在2024年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专门规划了2630亿泰铢的高铁专项资金。可这笔钱现在用得挺尴尬——日本承建的曼谷至清迈线像个无底洞,投多少钱都不见太大起色。 有分析认为,日本企业海外工程经验不足是主因,他们习惯把国内那套精细但缓慢的施工模式照搬到泰国,结果水土不服。 如今泰国交通圈里流传着这么个段子:要是当年把两条线都交给中国建,现在可能都已经坐着高铁去清迈度假了。虽是玩笑,却折射出泰国方面的后悔。 不过话说回来,这段经历也让泰国学到了宝贵一课:搞基建不能光看报价,还得综合考量施工效率、技术适配性和项目管理能力。 现在曼谷至廊开线上,中国制造的钢轨一节节向前延伸,工地上二十四小时轮班作业。而另一条通往清迈的线路上,日本工程队还在为征地补偿问题与当地村民反复协商。两个工地,两种节奏,仿佛是这个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竞赛的缩影。 望着两条命运迥异的高铁线路,泰国交通部的官员感叹:选合作伙伴就像选马拉松队友,不是看谁起跑漂亮,而是要看谁能踏踏实实跑到终点。这个道理,泰国人算是深刻体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