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50亿巨头企业靠卖身中国求生!市占率从50%崩到14%,话语权变了? 11 月 4 号刚官宣把中国区合资公司 60% 股权卖给博裕资本,24 亿美元成交,估值 40 亿美元。 星巴克并没真 “卖身”,品牌、配方这些核心家底攥得死死的。 新公司要管全国 8011 家门店,目标往 2 万家冲,总部直接搬上海。 接盘的博裕资本是个狠角色,投过阿里巴巴、希音,上半年还拿了北京 SKP 的股份,玩中国市场的套路比星巴克熟十倍。 2025 财年星巴克中国会员数冲到 2550 万,专星送外卖创了销售新高,连黄山景区店、杭州非遗概念店这些特色门店都赚得不错。 可市占率惨到 14%,被瑞幸 35%、库迪 18% 按在地上摩擦。 这就像班级里的优等生,总分没跌但排名掉出前十,问题出在 “别人进步太快”。 本土品牌的围剿简直是 “精准打击”。 瑞幸门店超 24000 家,是星巴克的 3 倍,9 块 9 的美式把价格底线直接掀了。 库迪更野,两年铺了上万家店,逼得星巴克把部分咖啡降到 20 块以下。 高端市场也没守住,Manner 搞 “小门店 + 浓咖啡”,20 多块一杯的拿铁,让写字楼白领集体换了口味。 星巴克想靠香水粉椰拿铁、金桂系列救场,确实拉了下午时段的销售,可架不住对手新品比翻书还快。 疫情后大家喝咖啡图个方便快捷,谁还愿意花时间等座位? 数字化也慢半拍,瑞幸小程序点单早就普及了,星巴克去年才把线上点单理顺。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那个朱丹蓬说得对,现在得贴紧消费者需求,星巴克偏要端着 “洋架子”,等反应过来市场早被分光了。 有人说这是 “以退为进”,我看更像 “找个师傅带带”。 博裕资本手里有蜜雪冰城的下沉经验,操盘过希音的数字化,刚好补星巴克的短板。 星巴克自己啃不下县级市场,搞不定社群运营,干脆找中国资本搭伙。 这哪是 “求生”,分明是给懂游戏规则的玩家递方向盘,毕竟在中国市场,没人比本土资本更懂 “怎么让消费者掏钱包”。 对比十年前的风光,简直是天上地下。 星巴克不是没挣扎,把创新科技中心迁到深圳,搞 “千店千面” 的个性化体验,还和远景科技搭伙做碳管理平台,可这些动作太慢,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这事儿压根不是 “外资不行了”,是中国咖啡市场太 “卷” 了。 现制咖啡占了八成份额,即饮和速溶增长停滞,雀巢靠着速溶还占着 60% 市占率,市场分层特别明显。 麦当劳卖豆浆油条,肯德基上螺蛳粉,都在讨好国人口味。 星巴克偏要守着老一套,等想搞本土化创新,瑞幸都玩上酱香拿铁了,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你发现没?话语权早悄悄换了主人。 以前是星巴克定规矩,说卖多少钱就多少钱,说开什么店就什么店。 现在是消费者和本土品牌说了算:要便宜、要快、要符合口味。 瑞幸靠供应链把成本压到最低,Manner 靠小门店省租金,这些 “本土智慧” 是外资学不来的。 星巴克找博裕合作,本质上是承认 “游戏规则变了”。 有人担心星巴克会变味,其实不用慌。 品牌和配方还在它手里,博裕只是帮着优化运营。 就像请个懂本地行情的经理管店,老板还是那个老板,只是得听经理的建议改菜单、调价格。 要是能放下身段,跟着搞点 “中国风” 新品,说不定还能抢回点市场。 毕竟 8000 多家门店的底子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事儿给所有外资品牌敲了警钟:中国市场不是 “躺赢场”,是 “修罗场”。 以前靠品牌光环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得真刀真枪拼性价比、拼速度、拼本土化。 本土品牌也别飘,瑞幸早年踩过坑,Manner 还在跟扩张和品控较劲。 市场变化比翻书还快,谁停下脚步谁就会被淘汰。 你最近一次喝星巴克是啥时候?我上周点了杯新出的焙茶拿铁,味道确实不错,可看到瑞幸 9 块 9 的推送,下一次还是忍不住点了后者。 这大概就是多数人的心态 —— 不是星巴克不好喝,是本土品牌太懂我们想要什么:便宜、方便、还能换着花样尝鲜。 国际品牌想在中国活下去,得明白一个道理:消费者才是真老板。 以前靠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能混饭吃,现在得 “入乡随俗”。 中国市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逼着所有玩家进步。 星巴克从 “行业标杆” 到 “找伙伴求生”,看似跌了跟头,实则是找对了适应市场的路子。 本土品牌从 “追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靠的是对消费者的真心。 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普通人,能喝到更便宜、更好喝的咖啡,这才是最实在的。 信息来源: 中国城市报 ——2025-11-05重磅官宣!星巴克中国,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