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汤恩伯死在手术台上,蒋介石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死了也好。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曾为蒋介石,不惜出卖了有恩于自己的义父陈仪,蒋介石为何对待曾经的爱将如此冷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汤恩伯曾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怎么说也风光过。 可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 要说清这事,还得从几个月前讲起。 那年四月,汤恩伯在台湾的家里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去医院一查,发现肚子里长了肿瘤。 医生告诉他,台湾的医疗条件治不了这个病,得赶紧去日本做手术。 汤恩伯马上写了申请,让人送到总统府请求拨款去日本看病。 可报告送上去之后,就像石沉大海,一点回音都没有。 汤恩伯在床上疼得直冒冷汗,一天天等着批复,可蒋介石那边就是没动静。 拖了整整两个星期,批准才下来,可惜已经晚了。 汤恩伯赶到日本没多久,就在手术台上断了气。 很多人想不通,汤恩伯这么大的官,怎么会穷到没钱看病? 他虽然当过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跟那些往自己口袋里捞钱的军阀不太一样。 早年他在河南带兵的时候,有个外号叫“伙夫头”,意思是说他穿得破破烂烂,一点都不讲究,身上还经常长虱子。 虽然他在河南的时候确实向老百姓征过粮收过税,可那些钱大部分都上交给了国民党政府,他自己没留下多少。 后来到了台湾,蒋介石不再重用他,日子就更难过了。 再加上他之前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出卖了自己的恩人兼岳父陈仪。 连妻子都气得跑去了美国,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经济上自然越来越紧张。 蒋介石对汤恩伯这么冷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最主要的原因,是1949年那场上海保卫战。 当时蒋介石让汤恩伯带着二十万精锐部队守上海,指望他能挡住解放军的进攻。 汤恩伯自己也拍胸脯保证一定能守住。 可谁想到,才打了半个月,上海就丢了,国民党军队损失了十五万人。 这一败,江南门户大开,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希望彻底破灭。 老蒋对汤恩伯的失望,可想而知。 但还有一件事,让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汤恩伯和陈仪的关系。 陈仪是蒋介石在日本读军校时的同学,后来当过台湾省行政长官,在国民党里算是个人物。 汤恩伯能出头,全靠陈仪这个岳父帮忙。 陈仪送他去日本读军校,回国后又提拔他当军官。 可1949年的时候,陈仪看出国民党不行了,就想学傅作义和平起义,还劝汤恩伯一起行动。 汤恩伯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可转头就把陈仪的计划告诉了蒋介石。 结果陈仪被抓起来枪毙了。 虽然汤恩伯这么做算是“立功”了,可蒋介石心里却对他起了疑心,觉得他这个人靠不住,连自己的岳父都能出卖,说不定哪天也会背叛自己。 再说,汤恩伯身边早就被蒋介石安插了人。 他的秘书就是军统特务毛森的妻子,明显是派来监视他的。 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怎么可能还信任他? 所以后来汤恩伯生病,蒋介石不急着批钱让他去治病,也是有意冷淡他。 汤恩伯这个人,一生过得挺矛盾的。 他打过一些硬仗,比如1937年的南口战役,带着六万人跟七万日军血战十八天,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说明他确实会打仗。 可后来却因为上海败仗和出卖陈仪,在国民党里混不下去了。 到了台湾,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死在日本医院里,连手术费都凑不齐。 死后他的遗体被军舰运回台湾,先埋在南宫壶山,后来又迁到五指山公墓。 虽然葬礼办得还算体面,可想想他晚年的遭遇,还是让人感慨。 汤恩伯的故事,说到底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一个缩影。 很多人以为国民党高官个个都家财万贯,其实也不全是这样。 特别是在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很多人的命运就像坐过山车,今天还在天上,明天就掉到地上。 蒋介石那句“死了也好”,听起来冷酷,可也是两人关系破裂的真实写照。 乱世之中,忠诚和背叛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可一旦失去了信任,再大的功劳也抵不过猜疑。 汤恩伯的一生,有过风光,也有过落魄。 他的结局,既跟自己的选择有关,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局势中,做人做事都得把握好分寸,不然一步走错,可能就再也没法回头。 主要信源:(光明网——汤恩伯坑“爹”救“爹”记)



贝克街的亡灵
别的国军将领,例如刘峙、王耀武、张灵甫,抗战那会多多少少都打出过战绩,这位汤恩伯,要么保存实力不出力,要么跑得快一泻千里,如果我没记错豫湘桂他责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