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继续,俄罗斯港口已经基本失去了防空能力。本月3日,乌克兰又对俄罗斯能源设施出手了,上次炸的是莫斯科。这次直接瞄准了俄罗斯的能源命门——俄罗斯最大的石油港口图阿普谢港以及运输石油的货轮。 实际袭击是11月2日深夜发生的,几十架无人机贴着海面就窜进了图阿普谢港区,雷达屏幕直接闪成了雪花片,连敌人从哪儿来、到底有多少都看不清楚,这防空系统跟个摆设也没啥区别了。 无人机残骸砸中油轮甲板的瞬间,火舌顺着缝隙就往船舱里钻,输油终端的储油管道也被炸裂了口,黑色的油浆混着消防水在地上流得到处都是,连郊外居民楼的玻璃都被冲击波震得粉碎。 戏剧性的是,俄军方事后通报压根没提雷达失效这事儿,就含糊说“击落了部分无人机”,可港口烧得通红的大火、被砸坏的设施,早把真相扒得明明白白。 这已经不是图阿普谢港第一次遭殃了。早在9月25日,乌克兰就用一模一样的法子袭击过这里,还有新罗西斯克港,直接让两座港口一天合计200万桶的原油出口能力停了摆。 这俩港口承担着俄罗斯近五分之一的黑海原油出口量,每停一天,就意味着一天少赚上亿美元。 当时俄军还拍着胸脯说要加强防空部署,结果不到两个月,同样的戏码又演了一遍,之前说的“强化防御”,看着更像给自己找台阶的空话。 乌军能一次次得手,说白了就是摸透了俄军防空的软肋。这次用来袭击的无人机,多半是改装过的FPV款,单架成本也就500到1200美元,连军用直升机一个零件的钱都不到。 它们专门贴着50米高的海面飞,刚好卡在雷达处理杂波时的盲区里,像S-400那种主打中高空防御的系统,根本抓不着它们。 更狠的是乌军的打法,先派几架无人机带着干扰设备,把火控雷达弄瘫痪了,后面的无人机再跟着冲进去,整套流程下来,跟给防空系统开了后门似的。 面对这种打法,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明显跟不上趟。部署在港口的“铠甲-S”近防系统,号称每分钟能拦10个目标,可真遇上无人机蜂群攻击,漏洞就全露出来了。 有军事博主算过一笔账,一枚拦截导弹至少要20万美元,用来打几千美元的无人机,打十回就亏得比无人机本身贵十倍不止,这种赔本买卖根本没法长期干。 上次3月的时候,乌克兰一次派了337架无人机来袭击,俄军说击落了大半,可还是有不少钻了空子,现在几十架的规模,更是轻松就能突破防线。 图阿普谢港的地位特殊,这次袭击的影响也跟着放大了好几倍。这里不光有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核心炼油厂,还是里海原油运到外面的关键枢纽,输油管道直接连着重内陆的油田。 9月那次袭击后,俄石油花了三周才恢复一部分运力,这次储油设施和油轮一起受损,修复时间肯定更长。 更麻烦的是,乌军还在把这种战术用到更多目标上,6月那次“蛛网行动”,他们用一百多架无人机突袭俄罗斯的轰炸机基地,把单价2亿美元的图-95炸得只剩残骸,可整个无人机集群的成本才10万美元,简直是用小钱办大事。 俄军不是没意识到问题,只是想解决也没那么容易。他们试过加派电子战部队,可乌军的无人机改成用民用通信频段了,干扰效果差得要命;想部署更先进的S-500系统,又舍不得一套3.5亿美元的造价——毕竟港口不止一个,要是全换成S-500,根本负担不起。 有消息说军方内部还在吵,是接着买高价防空导弹,还是换成8万美元一枚的光纤制导导弹,可吵来吵去,无人机该突破防线还是照样突破。 乌克兰的目标很清楚,就是用低成本打击拖垮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图阿普谢港的原油出口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每袭击一次,运输成本就涨一次,逼得航运公司要么多花钱买保险,要么绕更远的航线。 从莫斯科的行政大楼到黑海的石油港口,乌军打击的范围越来越广,可俄军的防空系统始终没拿出管用的办法,下次被盯上的,说不定就是更核心的能源枢纽。 这种不按常理来的消耗打法,正在慢慢磨掉俄罗斯战略上的底气,毕竟家底再厚,也经不住这么没完没了地折腾和损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