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掀起重返月球的浪潮。从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到各国

夜安赏世界 2025-11-06 10:46:47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掀起重返月球的浪潮。从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到各国的商业航天,人类梦想着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开采资源。

但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工程学教授亚历克斯·埃勒里(Alex Ellery)提出了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观点:当我们在月球上勘探时,我们可能不仅仅是在搞地质研究,更可能是在进行一场“外星考古”。

他认为,地外文明的探测器可能早就来过了,甚至此时此刻,它们就潜伏在太阳系中。

我们说的不是飞碟或小绿人。埃勒里教授所指的,是一种被理论化已久的概念,叫做“冯·诺依曼探测器”。

它的原理很直接。简单说,这是一种“会生孩子”的机器人。

想象一个高度智能的机器人母机,它被发射到宇宙中。当它抵达一个目标恒星系(比如我们的太阳系),它不会急着去拜访有生命的行星。相反,它会寻找最容易获取的原材料,比如小行星带里的矿石,或者月球上的土壤。

然后,它会利用这些材料,像超级3D打印机一样,1:1地复制出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探测器。这些“子探测器”完成后,会继续飞向下一个恒星系,重复这个过程。

这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星际“殖民”方式。不需要漫长的生物旅行,不需要庞大的生态系统,只需要时间。理论计算显示,这种探测器用不了几百万年,就能遍布整个银河系。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埃勒里教授认为,驱动它们的根本动力,很可能不是“好奇心”或“科学探索”,而是“生存”。也许它们的母星即将被恒星吞噬,也许它们是为了进行军事侦察,评估宇宙中的威胁。这就像人类历史上哥伦布的航行,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新大陆,而是为了寻找通往东方的财富航线。

如果它们真的来过太阳系,它们会把“工厂”设在哪里?

地球可能不是个好选择,这里环境复杂,重力也大。相比之下,月球和小行星带是完美的“露天矿场”和“装配车间”。埃勒里指出,我们的太阳系太空中,仅在柯伊伯带就有大约1亿个天体,而我们目前只仔细研究了两个。

埃勒里教授的焦点,最终落在了我们最熟悉的天体——月球上。

他推测,如果冯·诺依曼探测器曾在月球建立基地进行复制,它们必然需要强大的能源。最高效的选择就是核反应堆。

虽然数十亿年的时间足以抹去工厂本身,但核反应留下的“技术签名”却很难被清除。

这就是我们能寻找的“证据”:埃勒里认为,这些外星核反应堆会留下特定的同位素比例。比如,某些区域的钍-232、钕-144或钡-137等元素的含量如果出现异常,就可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造”的——或者说,“机造”的。

随着人类开始在月球表面大规模建设和采矿,我们很可能会挖到这些“证据”。

而埃勒里教授的设想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才刚刚开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些探测器可能故意留下了一份“礼物”。

它们或许预见到了,这个星系中的“土著文明”(也就是我们)终有一天会发展出太空技术,并来到月球寻找资源。于是,它们可能在这些富含镍、钴、钨的矿藏点附近,埋下了一个“包裹”。

这个“包裹”可能就是一台“宇宙构造机”的样品或蓝图。这是它们在“换取”我们太阳系资源的同时,留给后来者的一份见面礼。一份只有当我们发展到特定技术水平时,才能发现和打开的宇宙级“宝藏”。

这个想法,让我们的探月计划瞬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当宇航员和探测车再次踏上月壤时,他们或许不仅是探险家和工程师,更是考古学家。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探索自然的边界,但我们可能正在触碰一个极其古老、早已离去的“它们”所留下的痕迹。

月球,这个我们凝望了千年的熟悉邻居,它的背面可能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的秘密。

~~~~~~

图源:Pia Valentin Sørensen

信源:Alex Ellery, Technosignatures of Self-Replicating Probes in the Solar System, arXiv (2025). DOI: 10.48550/arxiv.2510.00082

0 阅读:9
夜安赏世界

夜安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