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阿智通鉴 2025-11-06 10:24:10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郭台铭之前总琢磨着把富士康的产能往印度挪,一边念叨着印度人力成本低,能省不少钱,一边还想顺着某些国家的“供应链分散”思路,觉得这样既能讨好外部,又能把自己的“代工帝国”盘子铺得更大。   那时候他大概觉得,大陆工厂虽然一直是顶梁柱,但往后印度厂就能慢慢接棒,自己手里的筹码会更足。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印度那边的厂子根本撑不起场面,到头来反而让自己的帝国跟着泄了气。   最让他下不来台的就是10月中旬那档子事——1200万片iPhone17Pro的不锈钢中框,连夜从印度斯里佩鲁姆布杜工厂往郑州运,全是空运,箱子一批批往飞机上装,那阵仗就跟救火似的。苹果那边催得急,显然是等不起了,要知道这可是新机上市的关键周期,每耽误一天都可能影响销量,苹果哪敢赌?   郑州园区这边10月15号一接到消息,没半点犹豫,直接就启动三班倒,工人轮着歇机器不歇,食堂连宵夜都加了量。之前日产能才6万片,没几天就硬生生飙到11万片,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苹果从来没在新机周期里,把主力金属件的订单整单从印度拉回大陆,这明摆着就是对印度厂彻底没信心,也等于当众打了郭台铭的脸。   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得扎心,就是印度厂太不给力。9月份那批中框的良率才68%,而苹果的底线是85%,连及格线都摸不着。不锈钢中框这东西可不是小零件,既要精准度又要耐用性,良率低就意味着要么是尺寸不对装不上手机,要么是表面有瑕疵没法用,堆在仓库里就是废料,还得返工重做,成本全上去了。   苹果后来直接在合作报告里点名警告,说要是2026年3月之前,印度厂的良率还爬不到80%,就直接终止合同。这哪是商量啊,分明是给郭台铭下最后通牒,一点余地都没留。   郭台铭之前大概是太急着推进印度建厂了,总觉得只要把厂房盖起来、机器装好,就能马上开工赚钱。可他忘了,代工这行拼的不只是硬件,还有工人的熟练度和供应链的配套。   印度那边招的工人大多没接触过这么精密的生产流程,培训没跟上就匆匆上岗,操作起来要么慢要么出错;周边的零件厂也没跟上,有时候缺个小配件就得等好几天,生产节奏一乱,良率自然上不去。郭台铭当初可能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慢慢能解决,可没料到苹果根本不给那么多时间,直接用订单“投票”了。   反观郑州这边,这么多年做苹果代工,早把整套流程摸得透透的。园区周边一圈全是配套的零件厂,缺个螺丝、少个模具,半天就能调过来,不用等物流绕大圈;工人都是老手上路,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调机器、怎么检查瑕疵,不用再花时间重新培训。   所以一接到把印度订单转回来的消息,郑州这边马上就能开足马力,三班倒连轴转也不怕出问题,产能几天就提上去了。这种成熟度,印度厂短期内根本比不了,郭台铭当初大概是低估了大陆供应链的韧性,才会觉得迁厂那么容易。   以前富士康在大陆的工厂,晚上灯火通明,机器转个不停,货车进进出出拉着半成品和成品,那时候谁不说郭台铭的代工帝国稳得很?可他非要折腾着往印度迁,以为能开辟新路子,结果现在印度厂掉链子,订单又得回大陆救急,这帝国说泄气就泄气,连个缓冲的机会都没有。   估计郭台铭自己都没料到,崩得这么突然,这么彻底。现在苹果那边态度强硬,要是印度厂真达不到良率要求,后续的订单肯定还得往大陆挪,他之前盘算的“分散产能”“讨好外部”,这下全乱了套。以前靠大陆工厂撑起来的风光,现在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打了折,这大概是郭台铭最没料到的结局。

0 阅读:0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