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到的“中学生厌学率高达73.3%”这一数据,目前并无教育部官方发布的权威调研

天子出头 2025-11-05 17:15:09

你提到的“中学生厌学率高达73.3%”这一数据,目前并无教育部官方发布的权威调研结果支撑,更可能是对部分非全面性抽样数据的误传或夸大,需理性看待;但“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客观问题,其核心诱因确实与偏差的教育方式高度相关。 1. 教育方式跑偏的3个核心表现 - **目标偏差:只重“分数结果”,忽视“成长过程”** 部分家长和学校将“成绩排名”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过度关注作业正确率、考试分数,却忽略孩子的学习兴趣、抗压能力培养。比如孩子考90分仍被指责“为什么没考100”,长期否定易让孩子把“学习”与“痛苦”绑定,滋生厌学。 - **方式错位:用“控制”代替“引导”** 常见“填鸭式”教学(课后补习班、刷题占满休息时间)、“对比式”打压(“别人家孩子比你强”),或用“物质奖励”绑架学习(“考高分才给买玩具”)。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家长/老师,而非自己想学”。 - **支持缺失:忽视“情绪需求”,只谈“问题解决”** 当孩子因学习难、同学矛盾等产生抵触时,家长常先指责“你就是懒/不专心”,而非倾听“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会逐渐用“厌学”“装病”等方式逃避压力。 2. 改善方向:回归“以孩子为核心”的教育逻辑 - 认可“过程价值”:比如孩子作业错得多,但主动订正,可肯定“你愿意花时间改错题,这比分数更重要”,让孩子感受到“努力被看见”。 - 保留“自主空间”:允许孩子在学习计划中拥有选择权(如“今天先写数学还是语文”),或每周留固定“无学习压力时间”,帮孩子重建对“学习”的掌控感。 - 先“共情”再“解决”: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先回应“听起来你在学校过得不开心,能和我说说吗”,而非直接反驳“必须去”,情绪被接纳后,孩子才愿意沟通真实原因。 总之,孩子的厌学情绪不是“矫情”,而是对偏差教育方式的“信号反馈”。缓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让教育从“逼孩子学”,回归到“帮孩子愿意学、学会学”。

0 阅读:1
天子出头

天子出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