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会谈刚结束没几天,美国公开羞辱中国。 美国财长贝森特昨天(美国时间11月4日)接受美媒访问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宣称,随着技术发展,美国人工智能芯片龙头英伟达(Nvidia)旗下最先进的Blackwell芯片,未来可能被更新的芯片取代,或许那时就可以向中国出售。 近期美国关于芯片出口的言论,揭示了一种试图利用技术代差进行战略施压的“时间差”策略,然而这一策略本身正陷入逻辑矛盾、现实挑战与意外后果的困局之中,其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财长贝森特于美国时间11月4日接受访问时公开表态,他表示未来或许可以向中国出售当前最先进的英伟达Blackwell芯片,前提是这款芯片在技术更迭后,成为次等产品。 美国对华技术政策呈现出一种分裂状态,其在安全领域的言辞威慑,与在经济领域的务实操作并不同步,这使得其战略意图变得模糊不清,充满了内部的张力与摇摆。 作为特朗普总统内阁的关键成员,贝森特在媒体前摆出姿态,暗示中国只能获取美国一两年后淘汰的技术,他还在最高法院的关税听证会上,将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牢牢绑定。 然而就在同一天,市场却传出中美互相暂停加征部分关税的消息,这显示出经济层面寻求缓和的另一种声音,与贝森特的强硬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外界对政策的走向感到困惑。 “时间差”战略的根基,在于美国握有绝对且持久的技术主导权,这个假设正被市场现实迅速侵蚀,其封锁的有效性因此大打折扣,贝森特本人也承认,技术创新的速度远超外交谈判。 一个有力的反驳来自美国产业界自身,英伟达CEO黄仁勋坦言,中美间的技术差距已经缩小至“一点点”,并且中国企业已经在制造多种自有的AI芯片,产业现实不容忽视。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深圳一家初创企业利用国产芯片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在性能上表现突出,其识别速度很快,并且错误率低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证明了自主技术的市场竞争力,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来限制对手发展的策略,最终可能导致一个意想不到的“反噬”结果,它非但没能锁死对手,反而催生了更强大的竞争者,并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贝森特的言论被外界解读为一种强烈的刺激,这反而可能成为中国加速芯片自主化的催化剂,以彻底摆脱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的困境,其长期效果与美方初衷背道而驰。 对美国企业而言,这种策略的代价是直接的,英伟达等公司正面临失去巨大中国市场的风险,其股价已经承受着因预期收入下降而带来的下跌压力,市场的担忧情绪清晰可见。 这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双输”局面,美国企业失去了收入和市场份额,而中国则被迫加速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技术的完整产业链,美国并非巩固了领先地位,而是创造了一个更强大的长期竞争对手。 美国的芯片“时间差”战略,因其内在的政策信号矛盾、对市场现实的误判以及无法控制的经济反噬效应,正显示出其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该策略的最终效果,或许不是延缓了对手,而是加速了一个多元化技术格局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