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程潜劝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起义,张镇说:“当年陈诚、戴笠要置我于死地,是蒋校长保的我,我不能反他,他要是失败了,我跟着他跳海。” “程主席,陈诚那小子三番五次想整死我,戴笠也暗中使绊子,要不是委员长每次都保我,我早就人头落地了,”张镇点起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这份恩情,我不能忘。” 程潜知道劝不动他,只能叹息而去,这次谈话后来成为国民党高层分化的一个缩影,也决定了张镇的最终命运。 咱得先说说张镇这人的底子,他是黄埔一期生,打北伐时就跟着蒋介石当侍从官,天天在老蒋跟前办事,这份“近水楼台”的信任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老蒋后来建宪兵司令部,特意把他派去当宪兵一团团长,明着是提拔,实则是让他制衡老资格的司令谷正伦,没十足的信任绝不敢这么安排。 他真不是靠关系混饭吃的。南京保卫战那会,谷正伦自称病重跑了,张镇带着宪兵在前线死扛。据总指挥唐生智回忆,当时各路部队乱成一团,只有张镇和萧山令的宪兵能不折不扣执行命令,最后城破突围,近两千宪兵战死,只剩二百多人,张镇自己也是九死一生。就这战功,老蒋怎么可能不护着他? 跟戴笠结怨是因为查走私。抗战时戴笠的军统借着缉私权胡作非为,老蒋撤了戴笠的职,让宣铁吾接手,张镇立马跟宣铁吾联手查军统的车,一个月抓了一百多特务。戴笠拿宪兵走私的证据要挟他网开一面,张镇二话不说把自己人枪决了,还逼着戴笠也枪毙了十几个涉案特务,这梁子算结死了。戴笠后来在老蒋面前告黑状,老蒋翻了翻材料根本没当回事,明摆着就是保张镇。 陈诚更不用说了,1944年当军政部长后总想插手宪兵的事,张镇觉得不合理的指令就硬顶,还讥讽陈诚“管得太宽”。陈诚记恨在心,天天在老蒋面前说他不行,可老蒋就一句话:没人能替张镇。宪兵管着全军纪律,还盯着反蒋势力,不是绝对可靠的人根本扛不起这担子。 其实张镇这人,除了对老蒋死忠,职业素养是真没得说。重庆谈判那会,他负责毛主席的安保,特意挑湖南老乡的军官去护卫,临走前一夜亲自勘察路线,通宵部署警戒。周恩来后来都说,不管张镇将来怎样,这事他做得对,得记着。 1949年2月他回湖南常德安排家眷去台湾,程潜找他起义时,他其实早知道起义计划了。但他就认死理,说不出卖朋友,也绝不反老蒋。那会儿国民党都快垮了,南京官员忙着运金条跑路,他还在琢磨怎么带宪兵撤往西南,可心里未必没数这是徒劳。 后来他撤到台湾,1950年就病死了,才51岁,老蒋追封他二级上将,也算没白费他一场忠诚。说起来唏嘘,他不是看不见国民党的烂,西南解放前夕,副司令吴天鹤要起义,有人告密,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管。可他就是被“知遇之恩”捆死了,把个人情分看得比历史大势还重,最后落得客死他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