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刚开始排核水那阵儿,中国、韩国这些近邻直接就暂停进口了,日本海鲜对华出口暴跌了92.3%,扇贝这类主力产品直接卖不动,当时日本渔民都快哭了。 可两年过去,看着好像又缓过来了,这根本不是核水变安全了,而是日本换了套路。 首先他们最鸡贼的就是搞“转口贸易洗白”,把福岛的扇贝、虾运到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的加工厂,剥了壳、换个当地包装,贴上“越南产”“墨西哥产”的标签,再卖给美国、东南亚国家。 很多国家检测只看最后包装上的产地,不追根溯源,这不就被钻了空子吗?但这招成本也高,泰国海关现在抽检量翻了一倍,马来西亚要求每只虾都带检测报告,新加坡连集装箱缝隙都要查,日本其实也没赚多少。 再者就是疯狂开拓新市场,原来中国是他们最大的买家,丢了中国市场后,就死磕美国和东南亚。 日本复兴相专门跑到越南、泰国办展会,天天吹“核水达标”“海鲜安全”,还拿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当挡箭牌。 可那报告本身就有问题,全靠日本自己提供的数据,根本不独立。 美国本来就跟日本穿一条裤子,直接放松了检测标准,2025年1月日本对美扇贝出口暴涨430%,东南亚一些国家因为想赚海鲜钱,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口量直接翻了近4倍。 但说白了,这些地方的市场再大,也填不上中国市场的窟窿,日本2024年上半年对华食品出口还是降了43.8%,想完成2万亿日元的出口目标根本没戏。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日本的宣传骗局,他们在国内砸了42亿日元补贴渔民,电视上天天播“处理后核水比自来水还安全”的广告,官员还装模作样试吃海鲜。 可实际情况是,他们的ALPS净化设备根本不靠谱,70%的处理水还是放射性超标,氚这玩意儿根本除不掉,碳14半衰期能有五千年,吃进身体里是长期隐患。 去年福岛附近海域还出现过鱼类异常死亡,捕上来的比目鱼不仅长得怪,放射性含量还超标好几倍。就在最近,还曝出辐射检测设备造假的丑闻,这数据能信吗?纯粹是糊弄人。 至于说大家还在吃海鲜,情况也分几种,日本国内是靠补贴和洗脑稳住一部分消费者,便利店搞“福岛海鲜特辑”,买生鱼片送酱油,可老百姓心里其实也犯嘀咕。 国际上呢,一是有些消费者时间长了忘了当初的恐慌,加上商家低价促销,就忍不住买了;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日本海鲜,毕竟经过转口贸易换了标签,普通消费者哪能分清。 但咱们中国可不是这样,虽然2025年6月有条件恢复了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但明确排除了福岛等10个高风险都县,而且要求每批货都带检测报告,海关还要严格检查,一旦有问题立刻叫停。 这根本不是认可日本海鲜安全,而是基于咱们自己的独立检测数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的调整。 还有个关键问题,核污染的危害是长期的,不是短期检测没超标就没事,德国科学家早就说了,核污水57天就能覆盖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扩散到全球,放射性物质会在鱼的骨头、肉里积累,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快40年了,影响还在,福岛这排海要持续几十年,现在的“安全”都是暂时的假象。 日本所谓的“另辟蹊径”,本质就是钻监管的空子、搞信息欺骗,把风险转嫁给全世界消费者。 所以别被表面的“出口回暖”骗了,这根本不是核水变安全了,而是日本耍小聪明换了销售渠道,加上有些国家监管松懈、消费者警惕性下降。 咱们普通人买海鲜还是得留心,尽量选明确标注非日本高风险地区的产品,别听日本那套忽悠。核污染这事儿,可不能因为时间长了就忘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