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

菲菲的信笺 2025-11-04 15:02:14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从2021年底开始到2025年中,在南海和东海海域发生的空中接近事件已经超过180次。在这些事件里,有七成以上的伴飞拦截任务都是由歼-11来承担主力角色。   比如2023年5月,美军一架P-8A反潜机在南海黄岩岛附近空域抵近侦察,我国海军航空兵派出歼-11迅速升空伴飞,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通过标准无线电喊话和战术机动,全程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最终迫使美机改变航向离开。   2024年2月,东海海域也出现类似情况,美军RC-135电子侦察机越线飞行,歼-11再次奉命出动,凭借灵活的操控和稳定的性能,完成了长达2小时的伴飞驱离任务。   这样的情况不仅让美国一线飞行员感到困惑,就连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也对此颇为不解,实在想不通这款服役多年的“老机型”为何能在拦截任务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要知道,中国空军早已列装歼-16、歼-20等性能更先进的战机,却偏偏让歼-11频繁出现在这类任务中。   其实答案很简单,关键就在于歼-11的“性价比”实在太适合执行这类伴飞拦截任务了。经过升级改造后,歼-11换装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这一改动让它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目前歼-11每小时的飞行成本仅为歼16的三分之一,执行一次完整的拦截任务花费还不到3万美元。而被它盯上的美军P8A反潜机,仅仅是这一次任务产生的机体损耗就高达15万美元,两者之间的成本差距显而易见。   除了成本优势,歼-11的作战半径也为其执行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它的作战半径高达1500公里,这样的范围足以完整覆盖整个南海海域,能够满足长时间在我国领空及相关海域进行巡逻的需求。   在面对各类空中接近情况时,歼-11可以凭借充足的航程,从容不迫地完成伴飞、识别、驱离等一系列操作,不需要频繁往返基地进行补给,大大提升了任务执行的效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先进机型就被闲置在仓库里“吃灰”。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以及先进机型生产成本的逐步降低,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性能更优的战机逐步承担起伴飞拦截的重担。   但在当前阶段,歼-11凭借着高性价比和可靠的性能,依然是执行这类任务的最佳选择之一。在保证任务高效完成的同时,也实现了装备资源的合理调配,这样的安排显然经过了充分的现实考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菲菲的信笺

菲菲的信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