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

疾冰预防说 2025-11-04 11:58:49

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很多人对中国核能力的认知上,但这并非随口断言 —— 当时中国核弹头总数约 250 枚,且绝大部分藏在固定发射井里,位置易被卫星锁定,一旦遭遇先发制人打击,反击机会确实有限。 但倘若还停留在 2015 年的认知,未免太过滞后。从 2015 年到 2025 年,中国核力量已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蜕变不仅是数量的适度增长,更是技术、部署与生存体系的全面升级。 陆基力量的 “机动化转型” 尤为关键。新一代东风 - 41 洲际导弹彻底告别 “站桩发射” 模式,可实现公路机动甚至铁路机动部署。 2024 年实弹试射显示,其射程突破 1.2 万公里,圆概率偏差仅 100 米级,这一精度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实现,足以精准打击军事基地等硬目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 “地下长城” 防御体系 —— 总长 5000 公里的地下隧道能抵御 50 万吨级核弹冲击,导弹可在其中隐蔽机动,待首轮打击过后通过预设发射口实施反击,大幅提升了生存能力。不过受地理条件限制,导弹驶出隧道后,在中部平原地区仍面临一定侦察压力。 海基力量已从短板成长为 “二次反击中坚”。094A 型战略核潜艇的战备值班率稳步提升至 30%-40%,虽未达到 68% 的高度,但每艘可携带 12 枚巨浪 - 3 潜射导弹,射程超 1.2 万公里且具备多弹头打击能力。 这些潜艇在深海的隐蔽性使其成为难以追踪的威慑力量,从南海发射即可覆盖北美关键区域。未来的 096 型潜艇更将优化静音性能与续航能力,推动海基核反击走向常态化。 空基力量则补齐了 “三位一体” 的最后一块拼图。轰 - 6N 轰炸机能携带惊雷 - 1 空射弹道导弹,结合自身 3500 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与空中加油能力,可实现超 8000 公里的打击范围。 虽轰 - 6N 非隐身机型,远程突防存在挑战,但依托近海发射与导弹射程优势,仍能形成有效威慑。 而东风 - 17 高超音速武器更让美军头疼,其搭载的高超音速滑翔器可实现变轨机动,美军承认在常规反介入场景下对其拦截率低于 15%,虽该数据并非针对核打击场景,但也印证了中国导弹突防技术的领先性。 核弹头数量的增长则受制于客观条件。根据核材料储备估算,中国理论可制造弹头不超过 2000 枚,但受储存期限制,2025 年现役部署的战略核弹头约 250-300 枚,战术核弹头总数不超过 400-500 枚。 不过这一规模已能确保在遭受打击后实施有效反击,美国战略司令部也承认,中国仍能在短时间内部署数十至上百枚弹头打击北美关键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政策,但其核心是 “后发制人” 而非 “挨打不还手”。 这套政策的底气源于 “生存 - 突防 - 反击” 体系的完善:陆基机动导弹与地下工事结合提升生存力,海基核潜艇提供隐蔽反击渠道,空基力量与高超音速武器强化突防能力。 核反击响应需依托 “天基红外预警卫星 + 地面雷达” 体系,预警时间约 20-30 分钟,配合导弹 5-20 分钟的发射准备时间,首轮反击可在遭袭后 30 分钟内实施,而非 “10 分钟逆转局势”。 如今,“中国能不能撑一小时” 已是过去式。中国核力量的十年发展,构建了 “确保相互摧毁” 的威慑平衡。从固定发射到机动隐蔽,从单一陆基到三位一体雏形,这种蜕变让对手不敢轻易挑衅,这正是技术、战略与生存能力全面提升的真正价值所在。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