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自此踏上从无到有的征程。历经70载深耕,如今中国核电迎来历史性时刻,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在建机组连续18年全球第一的成绩,背后不仅有国企的引领,更离不开民企力量的坚实支撑。 核工业初创阶段,国家把全部资源倾斜到军事领域,民用核电几乎空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秦山、大亚湾并网发电,才撕开和平利用核能的一道口子。 那时技术全靠引进,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上游下游处处受制于人,可正是这种“仰人鼻息”的紧迫感,倒逼我们走上自主化道路。 国企率先扛起设计、建造、运营重任,民企则从边缘切入,专攻阀门、管材、密封件这些“细枝末节”,却恰是命门所在。 一家浙江企业用十年磨出一根核级不锈钢管,精度误差控制在头发丝十分之一,硬是把进口货挤出市场;另一家安徽企业攻克主泵泵壳整体铸造技术,让三代堆型彻底甩掉“外国心脏”。 进入新世纪,政策东风劲吹,2020年起,吉利、万向等民企首次以参股形式试水核电投资,虽占比仅2%,却像撬开闸门的一根杠杆。 2024年8月,国务院一次性核准五个项目,民企持股比例直接跃升至10%,十家企业出资45亿资本金,撬动超240亿后续投资,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国家对民间创新能力的信任背书。 民企带来市场嗅觉、成本控制、快速迭代的优势,与国企的长期规划、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互补。 核级爆破阀、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壳内电缆,这些曾经的“卡脖子”环节,如今国产化率逼近百分之百,供应链韧性大幅跃升。 过去核电是“国家队”独舞,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民间资本望而却步,如今通过股权开放、产业链协同,民企既能分享基荷电价稳定收益,又可借核电东风升级制造工艺,反哺新能源车、储能等主业。 核电建设每投入1元,能拉动GDP增长1.03元,总产出放大3倍以上,这种乘数效应远超传统基建。民企的进入,让核电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激发全产业链活力。 中国核电已实现代际飞跃,三代“华龙一号”批量化建造,单堆工期压缩至五年以内;四代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并网运行,固有安全特性从根本上消除熔堆风险。 钍基熔盐实验堆更在2025年实现钍铀燃料循环,全球独一份,这背后民企功不可没。 航宇科技为熔盐堆提供耐腐蚀合金,国产化率超九成;久立特材攻关核级合金管,填补钍燃料包壳空白,这些技术积累,不仅服务当下核电扩容,更为未来小型模块堆、核聚变铺路。 国企与民企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生演化,国企定方向、控风险,民企补短板、提效率,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担心民企入场稀释国有控制力,其实大可不必,核安全红线由国家严守,股权比例只是合作形式。 如果继续关起门来搞核电,创新活力终会枯竭,开放才有竞争,竞争才有突破。 那些还在观望的民企,别再把核电当“贵族游戏”,机会稍纵即逝;那些固守垄断的传统思维,也该醒醒了,核电强国的底色,是全产业链的百花齐放。 站在2025年这个节点,中国核电总规模1.13亿千瓦,在运、在建、核准待建共102台,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发电量占全国近5%,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亿吨,展望2030,在运装机或破1.5亿千瓦,2040年冲刺2亿千瓦,发电占比10%,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柱。 你们觉得民企在核电版图中还能扮演什么新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