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

论史家 2025-11-04 11:41:03

日本排放核水后,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反而不愁出口了?   2023年8月24日,东京电力公司把福岛核污染水倒进太平洋,全球市场瞬间炸了锅。   中国海关直接全面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韩国民众上街抗议,连欧美都赶紧加严了检测。   谁能想到,两年过去,核水排了十轮,累计快八万吨,日本海鲜出口不光没垮,反而悄悄回暖,甚至有的品类销量还涨了。   核水刚排的时候,日本海鲜最依赖的中国市场没了,出口直接断崖式下跌,他们没坐以待毙,转头就想了个绕弯子的办法。   他们先是盯上了越南,这地方离日本近,加工基础也有,劳动力还便宜。   日本政府干脆鼓励水产企业把加工厂搬过去,把扇贝运到越南剥壳加工,再贴上当地标签往东南亚卖,这招效果来得挺快,对越南的扇贝出口一下子就涨了不少。   光靠东南亚还不够,他们又瞅上了墨西哥,因为墨西哥挨着美国这个大市场。   日本政府直接点了十几家外贸公司去墨西哥建分销渠道,把北海道的扇贝运过去加工,再销往美国西海岸。   为了让墨西哥工厂上手,还专门给每家企业送了海贝当样品。   日本政府自己也下场吆喝,在越南、泰国办推广活动,一边卖海鲜一边宣传排海“安全”。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换个地方贴标签,把直接出口变成转口贸易,躲开各国对日本本土海鲜的监管。   但这终究是拆东墙补西墙,越南、墨西哥的市场体量跟中国根本没法比,就算销量涨了,也补不上原来的缺口。   就在日本忙着开拓新市场的时候,中国这边也有了新动作,今年6月底宣布有条件恢复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但这可不是全面放开,明明白白排除了福岛等10个高风险都县。   想往中国卖的企业得重新申请注册,报关的时候必须带齐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证明和产区证明,少一样都不行,海关还会严格监管,一旦查出问题立马叫停。   做出这个决定不是随便拍板,是因为中方派了专家组去福岛海域独立采样检测,结果显示放射性物质浓度在国际标准范围内。   而且中国市场早有准备,国内水产产量本身就大,还从俄罗斯、挪威、厄瓜多尔这些国家进口,就算没有日本海鲜,货架也不会空。   市场能回暖,还有个绕不开的因素是大家的关注度降了,核水排海刚发生时,人人都在讨论辐射风险,现在两年过去没出明显的健康问题,不少人就慢慢淡忘了。   商家看准这个机会,把日本海鲜包装成“高端食材”,低价囤货再高价卖,靠着大家的遗忘赚差价。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也帮了忙,说排海符合安全标准,不少国家就跟着放宽了限制。   但这份报告的水分可不小,主要靠日本自己提供的数据,独立性一直被质疑。   更离谱的是,负责福岛辐射检测设备的公司去年被查出造假,上千台检测仪器没按规定测试就发了证书,连检测核素浓度的设备都可能不准。   这意味着那些所谓的“合格”数据,说不定根本不可信,放射性物质里的碳-14、锶这些东西,ALPS处理系统根本去不掉,会在海洋生物体内慢慢积累,短期检测不出来不代表长期没风险,只是这些风险被暂时掩盖了。   日本国内为了稳住消费,招数也不少,东电拿出几十亿日元补贴渔民,便利店搞“福岛海鲜特辑”,电视上天天播“处理水比自来水安全”的宣传片,首相还亲自试吃海鲜作秀,可这些花架子挡不住实际问题。   核水排海导致捕获量越来越少,ALPS设备经常出故障,70%的处理水还要重新净化。   他们自己的水产自给率都降到历史新低,全靠出口撑着,一旦新开拓的市场出点问题,整个行业就得晃一晃。   说白了,现在的出口回暖只是表面热闹,核污染的根源没解决,排海还要持续几十年,海洋生态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   切尔诺贝利的影响过了快四十年还在,福岛这事儿的账,迟早要算。   海洋从不是谁的垃圾桶,日本海鲜出口的回暖,不过是政策绕弯、市场失忆和数据包装共同凑出来的假象,核污染的长期阴影从来没散。   真正的安全没法靠转口贸易遮掩,也不能靠模糊数据糊弄,更躲不过时间的检验。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