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党青年才俊侯汉廷在台湾中天一档栏目里说,台湾现在如果还有人加入民进党,支持民进

红楼背疏影 2025-11-03 17:17:49

新党青年才俊侯汉廷在台湾中天一档栏目里说,台湾现在如果还有人加入民进党,支持民进党,犹如1910年加入清朝当太监。 1910年的清朝已内外交困,辛亥革命箭在弦上,此时入宫当太监,不仅要承受身心创伤,更要背负王朝覆灭的命运。 侯汉廷的比喻直指民进党执政的“三重末路困境”——民生掏空、外交孤立、路线僵化,这在2025年的台湾已全面具象化,成为岛内共识。 最直观的是民生“掏空感”。2025年10月环球网披露,民进党当局拟推出7年1.3万亿元新台币的防务特别预算,此前刚通过的“民生韧性预算”中,防务相关支出就达1078亿元。 台湾全年财政收入约7000亿元,如此高额军购意味着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被大幅挤压。台媒算过账,普通家庭年均税负较5年前增加2.3万元,而薪资涨幅不足1%,这种“勒紧裤腰带买武器”的操作,让越来越多人看清民进党“保权优先”的本质。 更致命的是“倚外谋独”的路径依赖已走进死胡同。2025年2月中国日报网报道显示,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重拾“美国优先”,对台态度愈发功利。 民进党当局为换8.7亿美元军援,主动向美输送半导体产业利益,甚至承诺增加对美投资以应对“关税威胁”。但当被问及是否“保卫台湾”时,特朗普拒绝置评,转而强调与大陆的经贸合作。 这种“给钱才给笑脸”的关系,暴露民进党所谓“靠山”的不可靠,如同清末义和团寄望“扶清灭洋”最终被抛弃的翻版。 “台独”路线还让台湾错失发展机遇,大陆作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两岸经贸合作本是台湾经济的重要引擎,但民进党当局设置的种种壁垒,导致2025年两岸贸易额同比下滑12%,不少依赖大陆市场的台企陷入经营困境,加剧民生焦虑。 利益捆绑与意识形态洗脑难以支撑民进党长期统治,2025年台湾“远见民调”显示,民进党支持率已跌至32%,创8年新低,其中18-35岁青年群体支持率仅21%。 青年群体的“用脚投票”颇具代表性——面对高房价、低薪资、少机遇的困境,越来越多台湾青年选择登陆求学、就业,2025年大陆高校台湾新生人数同比增长27%,在大陆创业的台青突破12万人。 他们亲身感受“两岸一家亲”的政策红利,看清“台独”路线的虚幻,成为打破民进党信息茧房的重要力量。 特权阶层的利益捆绑也出现松动。2025年台司法机构启动的“前瞻计划弊案”调查,已传唤12家涉案企业负责人,其中不乏“挺绿”巨头,这种“查弊风暴”虽有政治博弈成分,却暴露政商勾连的脆弱性。 重要的是,大陆持续推出惠台政策,从“31条措施”到“农林22条措施”,逐步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让台湾民众意识到,脱离“台独”枷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大局,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侯汉廷的辛辣比喻,本质是对台湾前途的深切忧虑,也是对“台独”绝路的清醒警示。历史证明,任何依附外部势力、背离民族利益的政权都难逃覆灭命运,清末如此,如今的民进党亦不例外。台湾的真正出路,藏在民进党刻意回避的两岸关系中。 侯汉廷的比喻并非虚言,历史上每逢政权末路,总有既得利益者或盲从者选择依附。1910年的清朝虽摇摇欲坠,仍有不少人趋之若鹜入宫,无非是看中宫廷特权或被愚忠思想裹挟;如今民进党支持者中,同样存在利益捆绑与意识形态盲从两大群体,构成其苟延残喘的支撑基础。 最典型的是“政商勾连”的特权阶层。这使人联想到苏共垮台前的场景,人民网曾刊文指出,1990年前后苏联民调显示,80%民众希望坚持社会主义,但10万党政精英中76.7%主张搞资本主义,只因他们能通过制度变革攫取私利。 民进党执政后,通过“前瞻计划”“特别预算”等项目,让亲近当局的企业获得大量工程订单,2025年台监察机构报告显示,近3年重大公共工程中,与民进党关系密切的企业中标率达68%,这些既得利益者自然坚定“挺绿”。 除既得利益者外,更庞大的是被意识形态洗脑的盲从群体。民进党长期操控“绿媒”构建信息茧房,过滤两岸交流的正面信息,放大对立议题制造“恐陆”情绪,甚至将“支持民进党”与“爱台湾”强行绑定。 对于部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而言,这种持续的舆论灌输让他们形成路径依赖,即便生活质量下滑,也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非执政者的政策失误。 1910年的太监终要随王朝覆灭而消散,依附“台独”末路的势力也终将被历史洪流涤荡。侯汉廷的比喻,不仅是辛辣批判,更是对台湾同胞的警醒——背离民族大义、依附外部势力从来都是绝路,唯有打破“台独”桎梏,拥抱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大势,才能让台湾走出民生困局、重获发展生机。 国家统一不仅是法理与历史的必然,更是台湾突破发展瓶颈、保障民众福祉的终极出路,这便是侯汉廷比喻背后,留给两岸同胞最深刻的时代启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