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的可乐摆了18年,这对父母的“团圆饭”从没少过人 2025年清明,嘉兴平湖

吉祥又如意 2025-11-03 16:50:39

墓前的可乐摆了18年,这对父母的“团圆饭”从没少过人 2025年清明,嘉兴平湖烈士陵园里,一对老人又提着保温桶站在一座墓碑前。保温桶里装着糖醋排骨、炒青菜,还有一瓶没开封的可乐——这是他们儿子潘志毅生前最爱的搭配。从2007年到2025年,18年的每个祭扫日,这顿“团圆饭”从未缺席。 墓碑上的潘志毅,笑容明亮得像嘉兴的阳光。根据生前战友回忆,这位1987年出生的浙江杭州小伙,身高1米78,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训练时总爱把“再坚持一下”挂在嘴边。在父母眼中,他从小就是个“热心肠”:邻居家漏水,初中的他会踩着板凳帮忙修水管;同学忘带课本,他每天早起半小时骑车送过去。父亲潘师傅常说:“这孩子打小就知道‘别人有难,伸手帮一把’,家里教他最多的就是‘做人要对得起良心’。” 2005年12月,18岁的潘志毅带着父母的叮嘱入伍,成为平湖消防大队的一名战士。在部队的两年里,他把“热心肠”变成了岗位职责:训练场上,他总在完成自己的科目后,帮战友纠正动作;出警时,他抢着扛最重的水带,冲在最前面。战友们记得,有次扑救居民楼火灾,他抱着被困的小女孩从浓烟里冲出来,自己的头盔都被烧得变形,却先把女孩护在怀里检查有没有受伤。两年间,他参与灭火救援500多起,抢救12名被困人员,两次获得支队嘉奖,胸前的奖章被他小心翼翼地收在抽屉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却只说“一切都好,放心吧”。 2007年9月13日凌晨,平湖市林埭镇喜福门木厂突发大火。接到命令时,潘志毅刚结束训练躺下,他抓起头盔就往外冲,随口跟战友说了句“等我回来吃早饭”。现场火光冲天,木质厂房随时可能坍塌,更危险的是上空有架空高压线。潘志毅和副政治教导员李继文组成攻坚组,顶着浓烟铺设水带。突然,一根高压线被大火烧断,瞬间向李继文砸去。“小心!”潘志毅几乎是本能地冲上前,想把战友推开。可强大的电流瞬间将两人击倒,他倒下时,手里还紧紧攥着水带接口。 经过数小时抢救,20岁的潘志毅还是永远离开了。整理他的遗物时,战友们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如果哪天我牺牲了,别难过,我是为了更多人的平安。”父母来部队收拾东西,看到儿子训练时磨破的手套、写满字迹的日记本,母亲泣不成声:“我的儿,你做到了对得起良心,可你怎么舍得丢下我们啊……” 18年来,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思念与传承。每年清明,潘志毅的战友都会来墓前陪老人“吃团圆饭”,讲讲队里的新鲜事;2025年3月,以他命名的“蓝焰”志愿服务队走进养老院,队员们带着老人检查消防设施,就像当年潘志毅帮邻居修水管一样耐心。父母的保温桶里,可乐换了一茬又一茬,墓碑前的鲜花从未断过,就像潘志毅从未离开——他的笑容,刻在战友的记忆里;他的精神,活在每一次挺身而出的救援中;他的名字,成了嘉兴这座城市的“温暖符号”。 有人说,英雄离我们很远。可潘志毅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就是那个在危难时敢冲上去的普通人,是那个把“别人的难”当成“自己的事”的热心肠,是那个用生命照亮他人的“逆行者”。今天,当你看到消防员逆行的背影,当你感受到生活的平安顺遂,别忘了,这背后有无数个“潘志毅”,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我们。 此刻,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一句“致敬潘志毅”,让英雄的名字被更多人铭记;也可以分享你身边的“热心肠”故事,让这份温暖永远传递下去。 本文信息来源:公安部官网、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嘉兴日报相关报道 网络截图

0 阅读:6
吉祥又如意

吉祥又如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