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洛阳的宴席上,司马昭盯着阶下的刘禅,似笑非笑地问:“你还想念蜀地吗?”刘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1-03 13:34:12

263年洛阳的宴席上,司马昭盯着阶下的刘禅,似笑非笑地问:“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捧着酒杯,一脸憨态地回答:“这儿这么快活,我不想蜀地了。”这话一出,司马昭身边的贾充当即笑道:“诸葛亮在世都扶不起他,果然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从此,“庸主”的标签就牢牢贴在了刘禅身上。 可要是翻开正史就会发现,这个被骂了千年的“阿斗”,可能压根不是真傻。刘备当年在遗诏里写过一件事,说诸葛亮曾跟人夸刘禅“智量大增,过于所望”。要知道诸葛亮向来务实,从不会空捧人,能让他说出这话,刘禅肯定有过人之处。 谁也没有想到,刘禅小时候还是个爱读书的好学生。他拜名士伊籍为师,把《左传》《韩非子》背得滚瓜烂熟,可不是只会玩蛐蛐的纨绔子弟。刘备去世后,16岁的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夷陵之战刚败,国力大损,三国鼎立的局势又岌岌可危。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慌了,可刘禅一上位就认准了诸葛亮,凡事都听他的安排,这份识人和信任,就不是傻子能做到的。 诸葛亮北伐时,朝中有人反对,刘禅却全力支持,还安抚大臣说:“丞相深谋远虑,咱们照着做就行。”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消息传回成都,刘禅第一时间下令宵禁,稳住了可能动荡的局面。这还不算,他紧接着就安排吴懿管军事,蒋琬管政事,把权力分得明明白白,一点没乱了阵脚。 当时有个叫李邈的大臣,趁机跳出来骂诸葛亮“专权”,想讨好新主。刘禅听完当场发火,直接把李邈砍了。还有老臣刘琰,怀疑自己妻子和刘禅有染,动手打了妻子,刘禅也没惯着,以“损害君威”的罪名处死了他。这两件事办得干脆利落,既维护了诸葛亮的名誉,又震慑了群臣,或许这就是作为一个君主的智慧吧。 在治国上,刘禅也有自己的想法。诸葛亮死后,他立刻叫停了耗费国力的北伐,让百姓休养生息。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时,蒋琬想趁机出兵攻魏,刘禅直接驳回,说“不宜轻举妄动”,避免了一场可能惨败的战争。他还亲自去都江堰查看水利,嘱咐官员安置灾民,这些举动都说明他不是不管民生的昏君。 最能体现他情商的,是对待夏侯霸的事。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死在定军山,他自己又被司马家追杀,走投无路来投蜀汉。换作别人可能早就因“杀父之仇”心存芥蒂,刘禅却拉着他的手说:“当年的战事各为其主,不是先辈亲手杀的,咱们后辈别结仇。”几句话就解开了夏侯霸的心结,让他死心塌地为蜀汉效力。 可刘禅确实也犯过糊涂。他宠信太监黄皓,董允在世时还能压着黄皓,董允一死,黄皓就开始专权,排挤姜维等忠臣。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姜维在剑阁还在和钟会死拼,刘禅却听了谯周的建议,直接开城投降。他的儿子刘谌气得杀妻自杀,骂他“对不起列祖列宗”,前线的将士们也“拔刀砍石”,悲愤不已。 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有人说他是装傻自保——要是说想念蜀地,司马昭肯定会怀疑他有复国之心,说不定就把他杀了。他这一装,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命,还保住了跟着他投降的蜀汉大臣。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也不能否认,刘禅确实没有亡国之君的气节。 其实刘禅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傻子。他有一定的政治智慧,能在诸葛亮死后稳住蜀汉四十多年;但他也有懦弱的一面,面对强敌选择了投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他丑化成“庸主”,可历史上的他,只是个生在乱世、能力有限的普通人。 笔者认为,刘禅的“傻”更多是无奈。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身边有诸葛亮这样的“神级”辅佐,他的光芒难免被掩盖;亡国后为了自保,又不得不装疯卖傻。他算不上明君,但也绝非昏庸透顶,只是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显得太过平庸罢了。 参考来源:《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北京青年报》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也爱读书

0 阅读:22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