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哪一天,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说,西方长于0~1,中国长于1~100。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把科学和技术分开,造出一个科学比技术更高级的谬论,用所谓的西方科学更强,一方面对我们进行p ua,另一方面引导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去做所谓科学。 说这话的人,要么是对中国科技史一无所知,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带节奏!且不说古代中国的原创性突破多到能打脸,就拿近现代的科研成果来看,咱们在0~1的领域照样玩得风生水起。先聊聊古代,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指南针用法,不仅详细记录了磁石磨针的人工磁化法,还试验了水浮、碗沿、指甲、缕丝悬挂四种装置方式,更牛的是他早就发现了磁偏角,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这一现象早了整整400多年!这难道不是妥妥的0~1原创突破?要是按那些人的逻辑,难不成沈括的发现是从西方抄来的? 再看印刷术,北宋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接颠覆了此前的雕版印刷模式,让文字传播效率实现质的飞跃,这可是世界印刷史的革命性创新!还有东汉的针灸技术,通过毫针刺入穴位和艾绒熏灼的组合疗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治疗体系,这种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探索与应用,完全是从零开始的原创性发现,至今仍在全球医疗领域发挥作用。这些案例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足以证明中国从来就不缺0~1的创新基因,那些说中国只会1~100的论调,纯粹是对历史的无视! 更可笑的是把科学和技术分高低的说法,这根本就是对科技本质的误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在著作里明确指出,科学和技术是两类同等重要的知识库,二者紧密交织协同进化,根本不存在谁比谁高级。就像中国古代的圭表,古人通过观察立杆影子的变化发明这一天文测量工具,这是技术上的0~1突破,而通过圭表观测总结出的节气规律、太阳运行周期,又构成了天文学的科学认知,你能说哪一个更重要?没有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科学的指导,技术发展也会迷失方向。 近现代咱们的原创突破更是让人振奋。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花费3年时间试验1000多片样品,最终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让镍基材料成为第三类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体系,这可是全球科学界都在争抢的0~1突破!要知道此前美国科学家虽观测到镍基超导现象,但要么温度太低要么需要高压环境,咱们团队用国产仪器实现常压突破,不仅填补了科学空白,更为后续应用奠定了基础。还有合肥的“人造太阳”,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直接破解了可控核聚变的两大“不可能”,这难道不是从0到1的硬核创新? 那些鼓吹“西方科学更强”的人,恐怕不知道西欧很多科技成果都源自中国的原创传播。11~13世纪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地区传入西欧,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都承认,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中国的指南针,西欧的地理大发现可能要推迟数百年;没有中国的印刷术,西方的文艺复兴也难以快速传播。现在倒好,某些人忘了这些历史渊源,反而拿着衍生成果来PUA我们,这简直是本末倒置! 这里必须明确一个专业知识点:“技术—科学”是协同进化的整体,科学的突破往往依赖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的革新又会推动科学的进步。薛其坤团队的高温超导研究,既实现了科学上的“解释—发现”,又完成了技术上的“形式—发现”,完美印证了二者的共生关系。那些妄图将二者割裂并分高低的人,本质上是不懂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别有用心地想误导资源分配。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谬论的传播往往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他们刻意夸大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无非是想让国家把资源都投入到他们所谓的“科学研究”中,却忽视了技术落地的实际价值。要知道,超导电网能让电力传输损耗近乎为零,每年可节省数千亿千瓦时电量;高温超导材料能让核磁共振成像分辨率提升2~3倍,病变检测准确率突破90%,这些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难道不比空洞的“科学理论”更有意义? 中国的研发投入这些年飞速增长,按购买力评价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绝不能被错误论调带偏方向。科学和技术同等重要,0~1的原创和1~100的迭代同样关键,只有二者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那些无视历史事实、刻意制造科技对立的言论,不仅站不住脚,更会阻碍科技的正常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