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在国产核磁共振仪没突破之前,国内医院面对进口设备商,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2018 年的数据显示,国内三级医院里 90% 以上的高端核磁共振仪(3.0T 及以上机型)都依赖进口,飞利浦、西门子、通用电气这三家外企垄断了近 85% 的市场份额。 他们不仅定价离谱,后续的维护保养更是 “天价”—— 一台设备每年的维护费要 200 万起,更换一个核心部件动辄上百万,有的医院买得起设备,却耗不起后续的开销。 西北某地级市医院 2020 年买了一台进口 3.0T 核磁共振仪,花了 3200 万,后续三年光维护就花了 700 万,相当于每年要从医院有限的医疗经费里挤出一笔巨款,最后只能减少设备开机时间。 患者预约检查要排到三个月后,不少急重症患者不得不辗转到省会医院,错过了最佳诊疗时机。这种 “买得起用不起、患者等不起” 的困境,就是 2720 万差价背后最真实的民生痛点。 更让人揪心的是,进口设备商还会用技术壁垒 “卡脖子”。以前国内医院买进口核磁共振仪,不仅价格被锁定,还会被附加各种条件。 比如必须使用他们指定的试剂,试剂价格比国产同类产品高 3 倍;比如设备的核心数据不开放,医院无法自主对接电子病历系统,医生调阅影像报告要多走好几道流程。 有医疗设备经销商透露,某外企曾明确表示,要是医院同时采购国产设备,后续进口设备的维护优先级就会降低,甚至拖延配件供应。 这种 “垄断式霸凌”,让国内医疗行业陷入被动 —— 要么花高价当 “冤大头”,要么就只能放弃高端诊疗设备,影响患者救治。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们在高端医疗设备核心技术上的空白,不得不把 “生命线” 交到别人手里。 国产核磁共振仪的研发突破,才真正打破了这种垄断。上海联影的研发团队花了 8 年时间,从磁体、梯度线圈到射频系统,一个个攻克核心技术难点,2022 年推出的国产 3.0T 核磁共振仪,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却只有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国产设备的维护成本大幅降低,每年维护费只需 50 万左右,核心部件供应周期缩短到 15 天,医院不用再看外企的脸色。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国产 3.0T 核磁共振仪在国内三级医院的装机量已经突破 1200 台,占新增装机量的 65%,不少县级医院也终于能买得起、用得起高端核磁共振仪。 患者预约检查时间缩短到一周内,偏远地区的患者不用再长途奔波。这 2720 万的差价,就这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医疗资源,惠及了千万患者。 其实不止核磁共振仪,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这样的 “逆袭” 正在不断上演。以前进口心脏支架卖 1.3 万元,国产支架上市后价格降到 700 元;进口人工关节曾卖到 6 万元,国产产品突破技术后,价格直接腰斩。 这些案例都在说明,那蒸发的差价不是 “利润”,而是我们在技术落后时不得不支付的 “垄断税”,是关乎民生福祉和产业安全的 “命”。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让医疗设备价格回归合理,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才是国产研发最根本的意义。 自主研发,从来不是为了造个东西跟谁赌气,而是为了争一口气 —— 为了把 “定价权” 这把刀,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更是为了让我们的人民,能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用户97xxx95
以前做这个检查好几千,现在好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