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储油:不止于“囤油”的能源安全布局 前9个月日均进口超1100万桶石油,其中百万桶量级每日入储——中国近期加快石油储备的动作,绝非简单的“低买高卖”,而是对“能源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践行。这一布局背后,藏着应对复杂变局的多重深义。 首先是锚定成本窗口的战略划算账。 今年10月国际油价一度逼近五年低点,布伦特原油较年初下跌13%至65美元/桶左右,这样的价格低谷正是补充储备的黄金时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成本较高,选择低油价周期增储,能以更小代价夯实储备基础,这与美国借低价补充战略储备的逻辑相通,是用市场规律筑牢安全屏障。 更关键的是抵御地缘风险的先手棋。 乌克兰多次袭击俄罗斯石油设施,叠加美国对俄两大石油公司实施制裁,全球能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中国必须提前防范供应中断风险。石油储备本就是应对供应短缺的“头道防线”,充足库存能有效缓冲地缘冲突对能源安全的冲击。 深层价值更在于掌握市场主动权。 目前中国储备容量仅用约60%,增储既填补了储备空间,又意外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当全球油价因供应过剩预期承压时,中国的储备需求成为重要支撑,这让我们在国际能源博弈中,既能通过储备调节国内供需,又能借助市场影响力降低价格剧烈波动的冲击。 从短期成本控制到长期安全保障,加速储油是中国平衡能源安全与市场规律的智慧选择,更是筑牢经济发展能源根基的必然之举。俄对华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