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学者江岷钦11月1日晚撰文写道:“最新民调显示,2024年仅约1%的台湾民众

红楼背疏影 2025-11-02 18:17:03

岛内学者江岷钦11月1日晚撰文写道:“最新民调显示,2024年仅约1%的台湾民众支持‘立即统一’,超过8成支持‘维持现状’,近6成民众不同意‘两岸最终难免爆发战争’。 这不是犹疑,而是成熟的共识——拒绝被挑衅,也拒绝被出售。当美中在权力与利益之间重寻平衡,台湾必须‘以制度为盾、以科技为矛、以民意为灯’,亮出那道底线——这个岛屿不在交易清单之内。” 所谓"维持现状"共识背后,实则隐藏着三个渐变的趋势线。2024年支持"永久维持现状"的比例较2020年下降12%,而认为"终将统一"的隐性认同悄然攀升至35%。 这份民调最值得玩味的是年龄断层。20-29岁群体中,支持"维持现状但加强两岸交流"的比例达67%,远超其他年龄段。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年龄段在"若开战是否愿上战场"的问卷中,肯定回答仅23%。这种"要和平不要战争"的鲜明态度,让传统统"独"论述失去市场。 高雄、台中等工业城市民众对两岸经济融合的支持度比台北高出15个百分点。其中高雄港工人代表直言:"大陆市场养活着我们码头三分之一的家庭"。这种经济依存产生的现实理性,正悄然重塑民意结构。 台湾当局近年推动的"豪猪战略"看似凌厉,实则存在致命软肋。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台湾2024年军费开支达200亿美元,但其中60%用于采购老旧装备。 更严峻的是,现役主力战机F-16V妥善率长期徘徊在55%,舰艇平均舰龄超过25年。 但真正的"盾牌"或许在科技领域。台积电3纳米制程的绝对优势,使其成为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这种"硅盾"在2023年芯片危机中已展现威力——当美国车企因缺芯停产时,华盛顿对台政策明显放软身段。 不过,这种保护并非无限,大陆在成熟制程芯片的产能已占全球38%,正逐步削弱台湾的技术筹码。 台湾在无人机领域的突围值得关注。经国号无人机研发团队突破美军源代码限制,开发出具备电子对抗能力的"云峰"系统。但背后隐患是,其核心零部件仍有30%依赖美国进口,且数据链兼容性受制于北约标准。 更深远的是太空竞赛。台湾自主研发的"福卫八号"分辨率达0.5米,但发射依赖美国SpaceX火箭。这种关键环节的受制于人,使"科技矛尖"始终套着剑鞘。相比之下,大陆的北斗系统已实现完全自主,这种不对称优势正在扩大。 那句"不在交易清单之内"的豪言,需要放在美国对台军售的阴影下审视。2024年美国批准的对台军售案中,M136"火山"布雷系统射程覆盖福建沿海,这种进攻性武器明显超出防卫需求。但台湾民众可能不知道,该系统的控制密钥仍由美军掌握。 民间交流的暖流却在融化政治坚冰。2024年两岸婚姻登记数逆势增长8%,台生赴陆求学人数创历史新高。 这些用脚投票的选择,比任何民调都更能反映真实民意。厦门台商协会会长说得实在:"便当不会骗人,我在大陆卖台湾卤肉饭二十年,顾客九成是本地人。" 回望1996年台海危机,当时台湾民众"求战"情绪高涨,与如今的避战心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既源于大陆军事实力的碾压性优势,也体现民众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乌克兰危机的教训表明,大国博弈中小角色最容易成为牺牲品。 但历史也提醒我们,所谓的"现状"从来不是静态的。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通过时,台湾GDP是大陆的40%,如今这个比例逆转成3%。这种实力对比的巨变,注定"维持现状"只是过渡状态。 2024年美国大选后可能调整亚太战略,2025年《中美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到期修订,2026年台湾县市长选举改写地方政治版图。这三个时间点将检验"维持现状"论的韧性。 特别要关注能源命脉。台湾98%的能源依赖进口,其中液化天然气有35%来自中东,这些航线全部需要经过大陆控制的航道。这种生命线的脆弱性,是任何"盾牌"都难以完全防护的。 当江岷钦呼吁"不在交易清单之内"时,他或许忽略了国际政治的冷酷现实——小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从来都有价码。但值得欣慰的是,台湾民众展现的务实理性,正成为避免最坏情况发生的稳压器。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立场,而在于认清趋势。当大陆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60%、5G专利占比40%时,这种发展大势远比军事威慑更能塑造未来。或许有一天,两岸民众会发现,最好的"盾牌"不是武器,而是共同的市场;最亮的"灯"不是口号,而是共享的繁荣。

0 阅读:120

评论列表

天山雪莲

天山雪莲

4
2025-11-02 20:32

台湾的民意一点都不重要,不愿做中国人的可以离开,若真武统时,就不能仁慈。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