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稀土合作反转:对美签备忘录又紧急降温,平衡术背后藏何考量?
10月底,泰国与美国签署稀土合作备忘录的消息引发热议,外界纷纷猜测泰国是否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然而短短24小时内,泰国多位官员接连出面澄清,称这份文件仅为意向性声明,不具法律效力,且合作不排他。从“签约”到“降温”的快速转变,背后是泰国在利益与压力间的复杂权衡。
一、备忘录签约:稀土成关税谈判的筹码
10月28日,泰国贸易谈判小组负责人埃克尼提率先披露,内阁已通过与美国签署稀土合作备忘录的决议。这份备忘录覆盖稀土勘探、开采、加工、回收全产业链,看似是双方在战略资源领域的深度绑定。
但埃克尼提的表态透露了核心诉求:借助这份合作意向,为泰国争取与美国商谈互惠关税的机会。这一诉求直指泰国的经济痛点——美国今年对包括泰国在内的多个东南亚国家商品加征19%关税,而泰国2024年对美出口额超500亿美元,农产品、工业品出口均受显著影响。若能通过“附录3渠道”谈判获得关税豁免或减免,对泰国经济将是重大利好。显然,在泰国的算盘里,稀土合作更像是撬动关税优惠的筹码,而非单纯的资源合作。
二、内外压力:从环保抗议到对华顾虑
备忘录消息一出,泰国即刻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
国内层面,环保组织率先发声反对。稀土开采易造成水源与土壤污染,泰国南部多个府此前就因稀土项目爆发过居民抗议,当地民众对健康风险的担忧根深蒂固。此次与美国的合作消息,再度引发民众对大规模开采破坏环境的焦虑。
国际层面,焦点则集中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70%左右,而美国近年正全力寻求稀土供应多元化以摆脱对华依赖,此前已与澳大利亚达成类似合作,泰国因其地理位置成为美国拉拢的重要目标。这让外界普遍解读为泰国向美国“靠拢”,但这恰恰触碰了泰国的外交红线。
三、紧急改口:用“无约束力”划清边界
为平息争议,泰国官员密集出面澄清,核心围绕“备忘录不具法律效力”展开。
泰国工业部长威猜昆明确表示,这份文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泰国可随时退出,更援引总理表态强调“意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不愿得罪任何一方”。这一表态精准回应了外界对“站队”的猜测,而背后是中泰紧密的利益联结:2024年中国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1300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泰游客近700万人次,占泰国入境游客总数的四分之一,中国市场对泰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泰国国务委员会秘书长帕科恩进一步从法律层面解释,依据泰国宪法第178条,该备忘录“不构成国际条约”,仅为框架性意向声明,具体执行方案尚未确定。此前披露消息的埃克尼提也补充说明,备忘录并非美国专属,泰国仍可与其他国家开展同类合作——这番话被普遍视为对中国的明确示好。
事实上,中泰在稀土领域早有合作,中国企业已在泰投资包括稀土加工在内的多个工业园区。泰国的一系列操作,本质是想“多条腿走路”,而非切断与中国的既有合作。
四、平衡术的风险:两头讨好或两头落空
泰国的“模糊策略”虽符合其长期奉行的平衡外交风格,但潜藏多重风险。
对美方面,美国的核心诉求是获得实质性稀土供应支持,若泰国仅提供无约束力的意向文件,未必能换来期待中的关税优惠,前期的筹码可能落空。对中方面,尽管泰国反复解释,但签约行为本身已引发疑虑,若后续合作细节处理不当,可能影响中泰经贸互信。
此外,国内环保问题仍是绕不开的坎。威猜昆虽承诺稀土投资将遵守环保法规,但泰国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的现状,意味着一旦项目落地,民众抗议与环境破坏的风险仍难避免,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仍是棘手难题。
结语
泰国这场“签约又改口”的操作,本质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既想借助稀土合作争取美国的关税红利,又不愿牺牲与中国的核心利益,更要应对国内环保压力。对中国而言,泰国的澄清已传递出明确的平衡立场,不必过度担忧其“倒向”美国。但对泰国来说,这场平衡术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在中美、经济与环保之间找到精准落点,将直接决定其最终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