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9790万元的罚单,像一记重锤砸向金融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0月31日

自由芒果 2025-11-01 17:37:32

一张9790万元的罚单,像一记重锤砸向金融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0月31日披露,中国银行因公司治理、贷款、同业、票据、资产质量、不良资产处置等六大核心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处以顶格处罚,5名责任人同步领罚30万元。这不仅是2025年金融业最大罚单,更撕开了银行业“合规外衣”下的深层隐患:当一家连续14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国家队选手”,都因管理漏洞被罚近亿元,普通储户的“钱袋子”还能安心托付吗? 罚单背后:六大业务“全线失守”,内控形同虚设 根据监管披露,中国银行的违规行为堪称“系统性失守”:公司治理层面,可能存在股东权利滥用、决策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贷款业务中,或存在违规发放贷款、资金流向监控不力;同业业务里,可能涉及违规拆借、利益输送;票据业务操作,或存在虚假贸易背景、违规贴现;资产质量管控,可能存在掩盖不良、风险评估虚高;不良资产处置环节,或存在低价转让、利益关联交易。这些违规行为,每一项都直指银行经营的“生命线”——风险控制。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中国银行首次因管理问题被罚。2025年全年,其全国30余家一级分行累计罚没金额已超4073万元,全年罚没总额突破1.38亿元。吉林省分行以25张罚单“领跑”全国,上海市分行、云南省分行等多家机构罚没金额超300万元。信贷业务更是成为“重灾区”,多数分行因信贷操作流程不规范、风险防控机制不到位被罚,员工行为管理、内控制度、外汇业务等领域的违规问题也普遍存在。当一家银行的“毛细血管”都在渗血,其“大动脉”还能安全多久? 公众愤怒:近亿罚款,谁来买单? 面对这张天价罚单,公众的愤怒直指核心:“银行违规,最终是不是储户在兜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37.55万亿元,前三季度净利润1776.6亿元。近亿元罚款对其而言,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对普通储户来说,每一分钱都关乎生计。更关键的是,银行的违规操作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若不良资产处置不当,可能导致坏账堆积;若票据业务虚假操作,可能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若同业业务利益输送,可能损害其他金融机构利益。这些风险,最终都会转嫁到整个经济体系,甚至每个普通人的身上。 “我们把钱存进银行,是信任它的安全性,不是让它拿来当‘违规试验田’!”一位储户的评论,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压舱石”,本应是最讲规则、最重合规的机构。但当“系统重要性银行”都因管理漏洞被罚,公众对金融安全的信任,正在被一点点消磨。 中行回应:整改完成,但信任修复需要行动 面对舆论压力,中国银行迅速回应,称此次处罚基于2023年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已“立行立改”“基本完成整改”,并承诺“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因此消散:“早干嘛去了?非要等被罚了才整改?”“整改是‘纸上谈兵’还是真刀真枪?”这些疑问,需要银行用更透明的行动来回答。 反思:金融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中国银行的罚单,给整个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合规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生命工程”。当金融科技飞速发展,业务模式日益复杂,银行的内控体系必须跟上节奏,否则再庞大的规模、再辉煌的历史,都可能因一次违规而崩塌。对监管部门而言,近亿元罚单虽重,但更要警惕“罚后反弹”——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让银行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对公众而言,则需保持理性监督:既不因一次罚单否定整个银行业,也不因银行的“大而不能倒”而放松警惕。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银行该如何重建公众信任?你身边有人因银行违规操作受损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的声音,或许能推动金融业更合规、更安全!毕竟,金融安全,关乎每个人,也依赖每个人。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1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