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中国刚刚宣布购买美国18万吨大豆,后脚巴西大豆就主动降价了。据报道,10月28日,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大豆现货日跌1.14%。 这看似巧合的市场反应,其实一点都不意外,背后全是全球农产品贸易里 “买家主导权” 的精彩博弈,每一步都透着算计。 这 18 万吨大豆订单看着不算特别多,但时机太关键了,这是今年 5 月中国暂停采购美豆后的首次恢复。 消息一出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立马涨了,那边的豆农总算松了口气,要知道,美国豆农之前库存压得都快爆仓了,北达科他州和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天天盯着中国的动向。 连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都急,因为他自己就是个种豆大户,名下几千万美元的农田全靠中国市场吃饭。 可巴西这边就彻底慌了神,他们的圣保罗港和桑托斯港堆着整整 200 万吨原本要运给中国的大豆,现在动都动不了,每天光滞港费就得花 120 万美元,相当于天天丢一辆豪华跑车。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巴西自己作的,年初大豆还卖 360 美元一吨,短短几个月就涨到 650 美元,国内油厂加工一吨就亏 200 多块,谁还敢买? 而美国这边,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自从中国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库存堆到了 4200 万吨,粮仓都快撑爆了,豆农损失惨重。 中国这时候下单,不仅帮美国缓解了库存压力,还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立马上涨,给美国农业州吃了颗定心丸。 更关键的是,美国大豆价格稳定在 10.1 美元 / 蒲式耳,比巴西高价大豆有明显优势,这一对比,巴西的定价泡沫自然就破了。 这波操作里,中国把 “买家主导权” 玩得明明白白,手里有替代来源、有库存兜底,自然有底气对高价说不,这才有了这精彩操作。 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调控中东石油价格的案例就很典型,当时中东是全球主要石油供应地,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靠减产抬价,让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苦不堪言。 为了打破被动局面,日本开始搞 “多元化采购”,不仅从沙特、伊朗买油,还主动和伊拉克、科威特建立合作,甚至给这些国家提供基建贷款换长期供油协议。 有一次,沙特带头提高油价,日本直接减少沙特石油进口,转头就和伊朗签下大额订单,沙特一看日本要转投竞争对手,立马慌了,主动降低了对日本的出口价格。 日本就靠这种 “多渠道比价、用订单施压” 的策略,硬是在石油危机中稳住了成本,还慢慢掌握了采购主动权。 后来日本还联合其他石油进口国组建谈判联盟,进一步增强议价能力,让石油输出国组织不敢随意抬价。 这个案例和现在中国调控大豆价格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通过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的多元化布局,让供应方不敢肆意涨价,都是用精准的订单投放,向市场传递信号,倒逼对方回到理性定价轨道。 区别只在于,当年日本针对的是石油,现在中国针对的是大豆,但核心都是掌握 “买家话语权”。 未来的全球农产品贸易,只会越来越考验 “供应链韧性”,中国不仅在扩大进口渠道,还在发力本土生产,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用技术手段提高杂粕替代豆粕的比例,就是要进一步降低对外依赖。

zhong军红
降这么一点点🈶个屁用,必须打五折才订购
用户10xxx70 回复 11-01 18:54
之前说得很坚定不买美国大豆、让西巴以为是真的哈哈哈
往事随风
美豆多少钱 没说
用户10xxx70 回复 11-01 18:55
平靓正
高洁三郎
先诱发大豆生产国价格战,低价采购。
短笛
360涨到650,然后跌个1%,这就算下大棋成功了?
用户10xxx36
手里的替代来源在那里,巴西和美国进口量占总进口的九成。这个缺口谁能弥补。
用户10xxx48
360?这就是没有依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