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31日,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进口镝和铽这两种重稀土元素,这可是二战后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这一战略资源。
这一尝试确实标志着日本在稀土供应多元化上迈出了一步,不过背后仍有不少现实制约需要看清。
从供应规模来看,这批镝和铽仅能满足日本约30%的市场需求 。而2025年日本82%的稀土金属进口仍来自中国,重稀土此前更是近乎100%依赖中国供应。
这批稀土的运输流程并不简单,需先在澳大利亚芒特韦尔德矿山开采,再运到马来西亚工厂加工,最终才运往日本 。相比之下,中国能直接提供精炼成品,供应链更简洁高效。
成本压力也很明显,双日进口的这批重稀土,到岸价要比中国产品高出30%以上。这对依赖稀土的日本汽车、电子产业来说,无疑是不小的负担。
技术层面仍存在差距,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生产的重稀土纯度最高仅99.5%,而中国企业可稳定输出99.999%纯度的产品,后者才符合高端磁体的制造要求。其使用的溶剂萃取技术也源自中国专利,需支付技术分成。
日本在多元化布局上还有其他动作,比如和法国合资建设的稀土回收厂,预计2026年底投产,年产能约占全球15%。但这类项目短期内难以补足缺口,回收成本也相对较高。
美澳日联手构建的稀土供应链也尚处起步阶段,莱纳斯马来西亚新工厂要2026年才投产,美国得州的精炼厂则需3-5年才能形成产能 。目前所谓的“闭环”更多是规划层面。
镝和铽的战略价值毋庸置疑,电动汽车电机、风力涡轮机磁体都离不开它们,甚至影响高端制造的发展根基 。这种刚需决定了供应稳定性的重要性。
中国在重稀土领域的优势仍难撼动,目前中国重稀土产量占全球85%以上,储量占比超60%,且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 。从开采到精炼的全流程能力,短期内没有国家能替代。
日本这次进口更像是供应链多元化的一次探索。虽打破了“中国独供”的局面,但在成本、产能和技术上的制约尚未解决,要实现真正的“供应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