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日本双日公司正式宣布! 2025年10月31日,日本双日公司正式宣布

红楼背疏影 2025-11-01 13:16:52

就在昨天 日本双日公司正式宣布! 2025年10月31日,日本双日公司正式宣布,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重稀土镝和铽,这标志着日本稀土供应正式开启“去中国化”序幕,引发全球关注。(环球时报) 从军事装备应用来看,美国F-35战斗机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必须添加镝才能承受1500℃以上的高温;日本12式反舰导弹的制导系统永磁体,离不开铽的性能加持。缺乏这两种元素,先进军事装备的核心性能将无法实现。 日本急于推进“去中国化”的动因,可追溯至2010年的钓鱼岛海域渔船事件。当时中国暂停对日本稀土出口,仅一个月内,日本丰田汽车电机生产线停工率达30%,自卫队导弹量产计划被迫延期。 这一事件让日本充分意识到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当年即出台《稀土保障战略》,明确以摆脱对中国依赖为目标。 从战略提出到2025年实现“首次进口”耗时15年,足以体现其中难度。中国在重稀土领域的三重优势构成关键障碍: 其一为储量优势,全球已探明重稀土储量中中国占比超80%,且集中于江西赣州等区域,开采成本仅为澳大利亚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虽有重稀土矿,但多伴生于铁矿中,每吨重稀土提取需剥离上百吨伴生矿石。 提炼技术优势更为关键。重稀土分离提纯是世界性技术难题,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耗时20年研发相关技术,始终未能突破纯度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宪团队研发的“串级萃取法”,可将镝、铽纯度提升至99.99%以上,该技术使中国占据全球重稀土提炼市场95%的份额。 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原矿,早年需运至中国进行提纯,即便当前本土已建成工厂,成本仍较中国高出5倍以上。 从合作细节可显现深层逻辑。此次供货的澳大利亚Lynas公司虽表面为澳资企业,但美国资本占股达37%。 2024年特朗普政府出台《印太稀土供应链法案》,向Lynas公司拨款2亿美元用于生产线升级,并要求其优先保障美日需求。这一合作并非单纯的日澳双边行为,而是美国主导的“反华供应链联盟”的关键布局。 2023年日本曾尝试从缅甸进口重稀土,运抵港口后即出现品质问题——提炼的镝纯度仅为99.5%,应用于自卫队10式坦克发动机后,试运行不足100公里便发生涡轮叶片变形。 最终日本通过从中国江西进口高纯度镝解决该问题,此事未被日本媒体公开报道,但自卫队年度装备报告中隐晦提及“关键材料稳定性待提升”。 从军事战略视角分析,日本的“去中国化”行动实际效果有限。当前日本每年镝需求量约200吨、铽约50吨,而澳大利亚Lynas公司年产能仅为镝30吨、铽8吨,远不能满足日本需求。 更关键的是,精密军事装备对重稀土纯度稳定性要求极高,中国供应的镝铽多年来纯度波动不超过0.01%,而澳大利亚首批供货检测显示纯度波动达0.1%,这对精密军事装备而言存在致命隐患。 回顾历史上的资源博弈案例可明晰本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合沙特打压石油价格以遏制苏联,导致苏联石油收入大幅下滑,直接影响军费投入,最终在军备竞赛中陷入劣势。 当前美国试图复制这一策略,以稀土为筹码遏制中国,但忽视了中国与苏联的本质区别——中国既是重稀土供应国,更是全球最大消费国。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风电产业的重稀土消耗量占全球总量的60%,自身庞大的需求基数与完整技术体系,使其具备抵御外部封锁的基础。 另一易被忽视的因素是中国稀土管控体系的升级,2024年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理办法》,并非简单限制出口,而是要求出口企业提供“最终用途证明”,防范稀土被用于军事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此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原矿中,部分稀土元素实则源自中国——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中,三成是早年进口的中国尾矿,经二次提炼所得,相当于中国稀土资源实现了二次利用。 美国通用电气也与中国稀土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其F-35战斗机的量产对稀土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无法依赖品质波动的澳大利亚资源。 本质而言,日本的“去中国化”行动,暴露了其在军事工业与产业链布局上的深层焦虑。日本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缺乏构建完整重稀土产业链的能力;寻求美国支持以保障供应,却需承担成本攀升与品质下降的双重代价。 2025年的首次进口,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产业价值,更多是向美国展示供应链调整的姿态。 未来稀土领域的博弈,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替代货源的获取,而在于全产业链话语权的掌控。中国已在内蒙古建成全球最大稀土新材料基地,形成从开采、提炼到下游永磁体、电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闭环。 日澳合作仅在供应链源头环节实现突破,未能撼动中国在提炼、深加工等核心环节的主导地位。从产业规律与资源禀赋来看,这场博弈的格局已基本确定。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日本首次从这个渠道进口稀土 环球时报 2025-10-31 23:59

0 阅读:62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