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12 月 1 日起实施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看似只是两个条款的补充,实则精准掐住了荷兰半导体产业的 “七寸”,这背后全是产业链话语权的较量。 先看第一个条款里的 0.1% 阈值,别觉得这个比例低得离谱,这正是管控的精妙之处 —— 光刻机这类精密设备,哪怕只是核心部件里沾点中国稀土的边,都逃不过监管。 就拿荷兰 ASML 的光刻机来说,它里面负责晶圆台和掩模台纳米级移动的磁悬浮系统,全靠钕铁硼永磁体提供强磁场,单台 EUV 光刻机就得装几十公斤这种磁钢,而磁钢里的钕、改善高温稳定性的镝和铽,全是中国主导的稀土元素。 更关键的是,全球 85% 以上的稀土分离产能都在中国手里,重稀土分离能力更是高达 99.9%,连续液相沉淀这些核心工艺还是中国独家专利,荷兰想找替代渠道根本不现实。 USGS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 70%,虽然储量只占 40%,但越南、巴西那些有储量的国家,连完整的冶炼产业链都没有。 缅甸的重稀土矿挖出来也得运到中国加工,这 0.1% 的阈值等于是给所有含中国稀土的光刻机上了 “身份证”,不管你在荷兰组装还是第三国中转,源头在哪一目了然。 再看第二个条款针对 14 纳米芯片设备的逐案审批,这招更是精准打击。荷兰在 14 纳米逻辑芯片和 256 层以上存储芯片设备领域话语权不低,但这些设备的核心运动部件,比如离子注入机的晶圆传送系统、刻蚀机的涡轮分子泵电机,照样离不开稀土永磁体。 2024 年荷兰从中国进口的镁制品就有 2.74 亿欧元,锰进口 1.78 亿欧元,这些看似和芯片无关的原料其实都是工业基础,更别说光刻机这种 “吞稀土大户” 了。 之前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例子已经给过教训,去年 9 月荷兰政府刚以 “国家安全” 名义接管奈梅亨工厂,转头就被中国断供稀土磁铁,结果工厂只能做晶圆,九成封装产能在东莞,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的车企立刻跳脚,ID.4 电动车和混动车型的芯片缺口达 30%,一天违约金就 500 万欧元。 ASML 自己也坦言中国市场订单 “暂缓推进”,要知道 2024 年中国还是它第二大市场,贡献 15% 营收,现在新规一落地,别说新订单,连旧订单的稀土原料供应都得报备,终端客户要是涉及限制领域,审批根本过不了。 可能有人觉得荷兰能找美国帮忙,但美国自己都依赖中国稀土。2024 年全球钕铁硼磁材产量 89% 来自中国,海外汽车用稀土需求占 60%,真断供了欧美车企先扛不住。 荷兰当年对台售武被降级外交关系的教训还没吸取够,现在又替美国挡子弹,结果 10 月底半导体设备指数一天就跌了 2.98%,安世半导体出货量环比下滑 42%,欧洲区更是跌了 58%。 荷兰经济部测算过,要是芯片断供到年底,光德国车企减产就能让荷兰港口少 50 万个标准箱,这可是全年货运量的 3%,而荷兰三分之一税收来自物流港口,等于自己砸自己饭碗。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商务部长搞的 “50% 穿透规则” 把自己人都坑了,中国反手就封关键矿,荷兰成了最冤的替罪羊,特朗普都公开骂娘说管不了。 新规里 “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 的要求,等于是把供应链全透明化,想把稀土设备转卖给第三方卡中国脖子根本不可能。 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 2024 年已经瓜分所有开采份额,供给端完全可控,海外能正常生产的稀土矿就两家,缅甸的库存还在减少,全球供应链根本经不起折腾。 现在荷兰副首相带着两套方案飞北京,要么还工厂要么合资托管,可中国只回了句 “先认错”,毕竟主动权早捏在手里了。 这哪是简单的出口管控,分明是给全球产业链划红线 —— 想拿中国的稀土赚着钱,又帮别人卡中国的脖子,这种好事早就该结束了。 11 月 15 日欧盟新车排放认证截止日一到,缺芯片的车企拿不到销售许可,荷兰承受的压力只会更大,到时候就知道这新规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