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们扭头就降到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以前进口核磁仪就是医疗界的“奢侈品”,飞利浦、西门子这些外企牢牢把持着市场,想卖多少就卖多少。 MRI能查全身器官病变,从颅脑到骨关节无所不包,是癌症早诊的关键设备,可就因为设备太贵,2020年之前全国基层医院里,能配齐3.0T核磁仪的连10%都不到。 患者要做个增强MRI检查,光设备成本摊下来就得占检查费的七成,加上对比剂、人工成本,一次检查动辄上千块,不少农村患者咬着牙攒半个月工资,还得连夜排队抢号。 更黑心的是售后,进口设备每年维护费就得几十万,液氦消耗一年2000升,少一滴都不给修,有医院为了保设备运行,硬生生把其他科室的经费都挪了过来,这简直是在给外企交“长期保护费”。 以前外企说3.0T核磁仪的图像分辨率,能到1毫米就是天花板,可10月15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联影uMR Ultra,直接把分辨率干到100微米,0.5毫米级的病变都能扫得一清二楚。 这台世界首台“摄像”核磁仪,能靠AI引擎捕捉动态影像,连患者呼吸、心跳造成的图像模糊都能解决,扫描速度比进口设备快20%,噪声小得像家用电器。 以前进口设备查胃肠道病变,得让患者屏气好几次,现在躺着就能出清晰影像,医院反馈早诊率直接升了20%,误诊率降了15%,这性能可比飞利浦的老款强太多了。 更关键的是,国产设备的寿命直接拉到了15年,液氦回收系统一上,每年消耗直接降到1500升,医院每年光维护费就能省好几万,这才是真真切切为医疗民生考虑。 外企降价的嘴脸其实早有预兆,从2023年联影3.0T核磁仪量产开始,飞利浦就悄悄把价格从3000万降到1800万,可那会儿还抱着“技术优势”的幻想,没料到中国企业进步这么快。 今年10月联影5.0T超高场型号全球首发,成了全球第三个掌握这技术的国家,东软医疗更搞出了移动式核磁仪,救护车都能装,农村急诊再也不用等设备。 这下飞利浦彻底慌了,10月中旬直接把价格砸到280万,比国产设备的293万还便宜点,可这把戏骗不了人,以前卖3000万的时候,成本撑死也就几百万,剩下的全是垄断利润。 中国医药报算过一笔账,过去十年进口核磁仪在中国赚走了超2000亿,这些钱本该用来建基层医院、研发新药,却流进了外企的口袋,多少患者因为设备不够耽误了治疗,多少医院因为经费不足放弃了更新设备,这不是吸我们的“命”是什么? 反观现在基层医院买一台国产核磁仪,成本比以前省了九成,检查费自然降了下来,不少地方把MRI检查纳入医保后,个人自付只要几百块,比以前便宜了一半还多。 10月20日国家卫健委的通报显示,国产核磁仪覆盖的县医院比例,从2020年的12%飙升到现在的68%,农村患者做高端影像检查,再也不用跑几百公里去大城市。 产业链更不用说,联影、东软带动了材料、算法、人工智能等上下游产业,新增了10万个就业岗位,设备还出口到东南亚、非洲,连欧美医院都开始采购中国货,这就是自主创新的底气。 反观飞利浦,现在就算降价也没人买账,10月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降了70%,当初靠垄断赚的钱,如今都得吐出来。 有人说“便宜没好货”,可事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联影的uMR Ultra不仅拿了中国NMPA认证,还通过了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全球上市都没问题。 上海瑞金医院做过对比测试,同一批患者用国产和进口设备检查,诊断符合率达到99%,但国产设备的检查时间更短、患者体验更好。 以前外企总说“中国人造不出高端核磁仪”,现在我们不仅造出来了,还造得更便宜、更好用,这说明不是我们没能力,是以前被垄断堵死了路。 那些还在迷信“进口至上”的人该醒醒了,国产科技的进步,就是要把被垄断的“命门”抢回来,让医疗资源不再被价格绑架。 说白了这2720万的差价,是垄断的“遮羞布”,是民生的“救命钱”,更是自主创新的“军功章”。 飞利浦从3000万降到280万,不是他们仁慈,是中国企业用技术打破了垄断的枷锁。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敲竹杠。 现在国产核磁仪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还会有更多高端医疗设备被“打成白菜价”,这背后是国家的支持、企业的努力,更是为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到平价优质的医疗服务。 那些曾经靠垄断赚黑心钱的外企,该认清现实了,中国的市场不养“吸血鬼”,只有真本事才能站稳脚跟,而我们的“命”,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