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特朗普称“可把芯片制造带离台湾”,台湾的芯片帝国如何崛起? 台积电的芯片制造车间,全球科技命脉的关键节点,如今成了国际政治博弈的筹码。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的一段讲话激起千层浪。他谈及台湾地区时轻描淡写:“台湾就是台湾,最棒的事情是我们正把众多芯片制造商都带来了美国。” 回想起来,台湾的芯片帝国正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奠基,美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将半导体制造外包到亚洲,台湾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01 台湾芯片的崛起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故事始于1960年代,当时高雄电子开创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河。 1966年,美商通用仪器在高雄设厂,从事晶体管装配业务,开启了台湾的封装技术新里程。 在1974年,台湾成立了电子工业研究中心,执行“设置IC示范工厂计划”,从美国RCA公司引进了7.0微米CMOS制造技术。 这一技术引进成为台湾IC自主技术研发的序幕。 1980年,电子所衍生成立联华电子公司,成为台湾第一家IC制造业者。而台积电的诞生则是在1987年,这家由工研院电子所的团队联合民间资金共同创建的企业,最初采用六英寸技术生产芯片。 张忠谋赴台创立台积电时已54岁,这位曾在美国顶级半导体企业浸润多年的管理者,带来了美国的技术、经验和理念。 台湾官方以孙运璇、李国鼎为代表的技术官僚给予了张忠谋鼎力支持。 02 代工模式的革命 台积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开创了半导体专业代工的全新模式。 在台积电成立之前,半导体行业普遍采用整合组件制造模式,企业需要同时负责设计、制造和封测整个流程。 张忠谋看到了将制造环节独立出来的巨大商机,专注于代工生产。 这种模式恰好顺应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冷战结束,大量信息技术从军用转向民用,美国硅谷涌现出一批有设计能力但没有生产设备的创业者。 台积电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群新兴客户的需求。 台积电从英特尔获得第一笔订单时,英特尔还对台积电的200多道生产工艺进行了具体指导。 这样的帮扶大大提升了台积电的技术能力。 03 产业群聚的威力 台湾半导体产业能够如此成功,强大的产业群聚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台湾北部约八十公里的狭长地理区域中,几乎聚集了所有主要半导体企业。 IC晶圆厂除南亚科技外,其余全位于新竹科学园区中。IC设计业分布在新竹、台北二地,封装业者则在新竹、台中、高雄设点。 这种群聚效应就像一个大磁铁,把高级人才、资金和技术吸引进来,加速了信息流通,缩短了问题解决的时间。 在几乎无地理、交通限制的情况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以用更经济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产品运输。 台湾半导体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卫星体系,各环节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既保持了小企业的弹性和快速应变能力,又形成了大企业的规模效应。 04 资本与人才的投入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沛的资本投入。 从1990年至2000年间,台湾半导体业的资本支出占营业额的比重一直数倍于全球平均值。 高额的资本投入使得台湾半导体产能连年暴增,尤其是八英寸厂的快速发展,让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目光聚焦在台湾。 在人才方面,台湾交通大学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半导体实验室,将半导体课程列为主要教学重点。 这些早期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日后半导体工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台积电首任首席技术官胡正明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他的得意门生梁孟松后来也加盟台积电。 从美国引进的高级人才,为台湾半导体产业注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05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政府正推动芯片制造业回归美国,台积电已在亚利桑那州建造大型工厂。 特朗普更是宣称:“我认为两年内,我们将掌握40%到50%芯片市场。” 与此同时,岛内网友对芯片产业外移感到忧心,有网友直言:“台湾被民进党卖光”、“硅盾拆很爽,还是我们自己拆给对方的”、“芯片拱手让人,还被人踢一脚,厉害民进党”。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产品类型上相近,创新能力不足,更多是技术的跟随者。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12英寸晶圆时代,SoC设计业快速成长,台湾必须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台湾半导体产业从封装测试起步,逐步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晶圆制造能力,靠的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开创专业代工模式、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以及持续大规模的资本投入。 如今,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正在建设中,台湾的“硅盾”正在被拆解。有岛内网友感叹:“芯片给美国,荣耀给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技术传奇,正逐渐变成地缘政治的筹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