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美国从欧洲撤军3500人!这是特朗普上任以来,首次从欧洲撤军,特朗普到底要做什么? (参考资料:2025-10-30 参考消息——德媒:美国从欧洲撤军3500人) 一则美军撤军的消息近期在欧洲政坛引发涟漪:驻扎在中东欧多国的一个美军旅即将撤回本土,且没有接替部队,这意味着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将减少3500人。 这是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后,首次从欧洲缩减兵力,看似不大的数字,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搅起关于欧美关系和全球战略的诸多猜测。 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深意,不能脱离俄乌冲突以来的欧洲军事布局背景,冲突爆发后,美国为强化北约东翼防御,大幅向欧洲增兵,驻军人数从原本的6万左右一路攀升至近10万。 如今撤走3500人,北约迅速出面安抚,强调驻军规模仍高于冲突前水平,威慑力不会受影响,但这种官方说辞难以打消疑虑,布鲁塞尔的安全官员私下担忧,这可能只是大规模撤军的序幕。 特朗普的撤军逻辑,其实早有迹可循,早在第一任期,他就多次炮轰北约盟友“搭安全便车”,逼着各国提高军费。 第二任期上台后,这种态度变本加厉,在北约峰会上直接要求盟国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远高于此前2%的目标。 此次撤走轮换部队,正是逼迫欧洲自主承担安全责任的具体手段——既然欧洲不愿足额掏钱,美国就用撤军施压,让盟友明白“安全不能免费午餐”。 更深层的考量,藏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转向里,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到如今的“印太战略”,美国将战略重心东移的思路从未改变,只是此前碍于欧洲盟友的反对未能大举推进。 3500人的撤军,更像是一次战略资源的重新调配,将兵力从欧洲战场抽离,集中投入到亚太地区的地缘竞争中,这种“舍西保东”的布局,暴露了美国对全球霸权的重新规划,欧洲在其战略版图中的优先级正在下降。 撤军举动还悄悄影响着俄乌冲突的走向,美军在波兰的军事基地不仅为乌军提供后勤支持,还参与作战计划制定和情报共享,尤其是GPS密码支持直接关系到“海马斯”火箭炮的精确打击能力。 如今撤军信号放出,无异于给泽连斯基当局施压,暗示美国不会一直兜底,逼着乌克兰重新考虑与俄罗斯的谈判立场,这种“以撤促谈”的策略,正是特朗普想尽快甩掉俄乌冲突包袱的直接体现。 北约盟友的处境此刻尤为尴尬,表面上附和美国“威慑力不减”的说法,实则不得不面对防务自主的现实压力。 欧洲要填补美国留下的安全空白,不仅需要大幅增加军费,还要整合各国武装力量,这在分歧重重的欧洲显然并非易事。 更严重的是,信任裂痕正在扩大——美国用撤军倒逼盟友买单的做法,让欧洲看清自己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棋子,所谓“盟友关系”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接下来几个月的《全球态势评估》报告,将揭晓特朗普撤军计划的真正规模,如果报告明确进一步缩减驻欧美军,欧洲安全架构将面临二战后最严峻的调整。 而美国的战略收缩,未必能换来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反而可能陷入两头落空的困境——欧洲的离心力增强,亚太的竞争却愈发激烈。 这场以撤军为开端的战略豪赌,最终结局或许早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理念中注定:只顾自身利益的算计,终究会失去盟友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