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女子1988年丢了儿子,为了找娃,她跟丈夫离了婚。32年后,她终于在四川找到儿子。谁料,刚见面,儿子却说:“妈妈,我见过你。” 1988 年 10 月 17 日,这份平凡被彻底打破。毛振平从幼儿园接回两岁八个月的儿子毛寅,小名嘉嘉,半路因孩子要喝水,进朋友开的酒店借水,将孩子暂放大厅沙发。 短短几分钟,孩子就不见了。警方很快认定这是拐卖案,可那年代监控稀少,线索很快中断。正在外地出差的李静芝接到电话,整个人陷入混乱,连夜赶回西安,一场持续 32 年的寻子之路就此开启。 李静芝辞掉工作,和丈夫一起印了成千上万份寻人启事,贴满西安的大街小巷。 启事上反复标注着嘉嘉的特征:脑后有个小旋,右耳后有块高出头皮一毫米的胎记,脖子上还有颗痣。 他们跑遍酒店周边,询问每一个路人,跟着警方跨省追到安徽、山东、山西,却始终没有音讯。日子一天天过去,找不到孩子的绝望像雾一样笼罩着家庭。 毛振平想让生活继续,李静芝却无法放下,争吵逐渐取代了默契,两人在 1990 年代初离婚。 毛振平重组了家庭,李静芝则选择独自坚守,不再考虑新的感情,寻回儿子成了她活着的唯一动力。 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李静芝的足迹遍布全国 20 多个省份。 她坐最便宜的火车,住最简陋的旅馆,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路费和寻人启事上。听说哪里有流浪的小孩,她立刻动身,带着照片仔细比对,常常是满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 她遇到过骗子,汇出钱后就没了下文;也碰过阻挠的拐卖中介,却从未停下脚步。 2007 年,她加入 “宝贝回家” 志愿者组织,从独自寻子变成和其他失子家庭抱团取暖。 她教大家使用 DNA 比对技术,帮人采血鉴定,自己前后邮寄了 10 多万份启事,还帮 29 个家庭找回了孩子。 科技的发展为这场漫长的寻找带来了转机。 公安部建立全国打拐 DNA 数据库后,李静芝第一时间录入了自己和前夫的样本。警方用人脸识别技术模拟出毛寅成年后的模样,在网上广泛比对。 2020 年 4 月底,一条线索浮出水面:四川绵阳一名叫顾宁宁的男子,多年前被人以 6000 元从西安收买,特征与毛寅高度相似。 DNA 比对结果很快出来,确认顾宁宁就是失踪 32 年的毛寅。5 月 10 日母亲节那天,警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静芝。 5 月 18 日下午,西安市公安局的认亲现场,李静芝等待的身影在门开的瞬间颤抖起来。 34 岁的顾宁宁站在门口,她冲上去紧紧抱住儿子,泪水止不住地流。就在这时,儿子的一句话让她愣住了:“妈妈,我见过你。” 原来,顾宁宁在养父母身边长大,对身世一无所知,却曾在央视《等着我》节目上见过李静芝寻子的故事。他当时被深深打动,还觉得节目里小孩的照片有些眼熟,却从没想过那就是自己。 重逢现场,李静芝拿出儿子儿时的照片,顾宁宁则送上了准备好的银手镯和戒指。 前夫毛振平也赶来了,一家三口时隔多年再次合影。 顾宁宁已经成家立业,在四川有稳定的工作和贤惠的妻子。他没有抛弃养父母,计划两边照顾,还考虑接年迈的养父母到西安同住。 这场跨越 32 年的团圆,成了李静芝帮助的第 30 个家庭。 她的寻子之路,是母爱与坚持的见证,也是科技与善意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句 “我见过你” 的巧合,更像是命运对这份执着的温柔回应。如今,李静芝依然在做志愿者,她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团圆的光亮终将穿透漫长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