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从报道看,他们把中国的发展问题摆得很重,文章列举了债务、产能过剩、企业内卷、社会焦虑、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等挑战,认为这些都在削弱中国的增长基础。 先说说他们最爱提的房地产问题,总说市场要崩、风险压不住。可实际情况是,政府早就拿出了真招实策。 2024 年出台的 “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政策组合拳,咱们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变化。 除了几个一线城市,大部分地方都取消了限购限售,首付比例降到了 15%,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了 0.5 个百分点,算下来一年能给 1.5 亿居民省 1500 亿利息钱。 更实在的是保交房,到现在已经交付了 246 万套房子,年底还能让 450 万新市民、青年人住进保障性住房,这哪是根基动摇?分明是在给老百姓的安居梦托底。那些说房地产拖垮中国的人,怎么不看看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再说说地方债务这个被反复炒作的话题,德媒总说这是 “定时炸弹”,可咱们的化解办法早就落地了。2024 年推出的化债 “组合拳” 多有力道。 6 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加上连续五年每年 8000 亿专项债支持,直接拿出 10 万亿资源帮地方减负,把 2028 年前要消化的债务从 14.3 万亿降到了 2.3 万亿,每年压力减到原来的六分之一,还能省 6000 亿利息。 反观德国自己,2024 年 GDP 下降 0.2%,连续两年负增长,工业产出萎缩 3%,机械设备和汽车出口都在下滑,连他们自己都面临 “去工业化” 的担忧,这样的情况下还来操心中国的债务,未免太顾此失彼了。 至于所谓的 “人口红利消失”,更是没说到点子上。确实,咱们总人口有变化,但 16 到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还有 8.65 亿,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都算高的。 更关键的是,现在不是靠人多,而是靠人强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了 11.05 年,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 2.4 亿,研发人员总量全球第一,“工程师红利” 早就顶上来了。 就说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 年产销量占全球 60% 以上,出口 120.3 万辆,增长 77.6%,180 多个国家都在买中国车,宁德时代等 6 家企业占了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位。要是真没人没人技术,能做到这份上吗? 被西方卡脖子的科技领域,咱们也没认输。美国天天搞技术封锁,可 C919 大飞机照样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开始商业运营,神舟飞船在太空接力,“奋斗者” 号能下深海极限深潜。 就在 2024 年巴塞罗那通信大会上,成都的企业还发布了两款 5G 轻量级芯片,直接突破了高端芯片的技术门槛。 现在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咱们已经是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光伏这些新技术都在落地应用,这样的创新活力,怎么能说根基动摇? 经济增长的底气更足,2023 年中国 GDP 超过 126 万亿元,比 2013 年翻了一番多,5.2% 的增速远超美国的 2.5%、欧元区的 0.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 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到 48.7 万亿元了,乡村消费增速比城镇还快,旅游、交通这些服务消费更是涨得迅猛,国家铁路一年发送旅客 40.8 亿人次,民航也超过 7 亿人次。 咱们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2023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18 元,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这才是最扎实的根基。 德媒总说咱们 “政策摇摆无力”,可事实是,从疫情后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到现在精准调控房地产、化解债务、扶持科技,每一步都走得稳。 他们所谓的 “结构性问题”,本质上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就像人长大过程中总会遇到些坎,哪能因为这点事就说根基垮了?反观那些唱衰中国的人,10 多年前就喊 “中国奇迹终结论”,结果呢?中国经济越发展越壮大。 说到底,德媒这篇文章要么是对中国的发展规律根本不了解,要么就是带着偏见故意抹黑。 他们看不到中国 8.65 亿劳动力的潜力,看不到 48 万亿消费市场的活力,看不到 10 万亿化债的魄力,更看不到新能源、5G 这些产业的实力。 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面对封锁打压都没垮,现在更不会因为几句 “冷水” 就动摇根基。那些所谓的 “缺陷”,不过是我们升级路上的必经之路,解决一个问题,就扎实一分根基。 德媒要是真关心发展,不如先好好看看自己国家连续两年负增长的经济,想想怎么解决自己的工业萎缩问题,别再盯着中国乱说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