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去世宝宝墓碑的34岁橘宝宝妈妈讲诉,在孩子走的前一晚,梦见孩子和自己告别,梦里孩子说这三年好爱自己的妈妈,但是太累了,想休息了。 梦里的橘宝是健康的,让妈妈再抱抱自己,自己要休息了,让妈妈不要难过,说完便推开妈妈。 妈妈立刻从梦里惊醒,看着身旁的橘宝像往日一样平静的睡着,只是眼角的泪不停的流,好像真的要跟妈妈说些什么。 妈妈可能也早有预感,因为临走前的大半个月以来,橘宝总是莫名的哭闹,根本止不住,经常靠着镇定剂才能休息一会。 那位深夜跪在墓碑前的妈妈,额头贴着冰冷的石碑,一遍遍轻唤“橘宝”,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谁能想到,这个才来到世上三年的孩子,大半时间都在医院的白色病房里度过——从确诊罕见病那天起,穿刺、化疗、输液就成了橘宝生活的常态,小小的胳膊上布满了针眼,原本圆润的脸蛋渐渐消瘦,连笑起来都带着一丝虚弱。妈妈说,孩子最乖的时候,是护士扎针时咬着牙不吭声,只是紧紧攥着她的手指,攥得指节发白,过后还会用软糯的声音安慰:“妈妈,我不疼。” 那半个月的莫名哭闹,哪里是孩子任性,分明是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的信号。橘宝常常在夜里突然惊醒,小手捂着胸口不停喘着气,泪水混着汗水打湿枕头,无论妈妈怎么抱着哄、哼着儿歌,都止不住他的颤抖。医生说,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脏器功能在逐渐衰退,可哪怕用上了镇定剂,孩子也只能短暂睡上两三个小时,醒来后依旧是撕心裂肺的哭闹。妈妈后来才明白,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孩子只能用最本能的方式宣泄,而她当时能做的,只有抱着孩子默默流泪,一遍遍地说“妈妈陪着你”。 梦里那句“太累了,想休息了”,成了压垮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惊醒后的她,借着病房微弱的夜灯,一遍遍抚摸橘宝的额头、脸颊,感受着孩子温热的呼吸,心里却像被冰锥扎着似的疼。她不敢合眼,生怕一闭眼,身边的小生命就会悄悄溜走,就这么守到天亮,看着橘宝的呼吸渐渐变得微弱,直到医生赶来时,说出那句她最害怕的“对不起”。葬礼上,妈妈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小熊放在棺木里,那是橘宝化疗时唯一能让他安静下来的物件,如今,只能陪着他一起去往另一个世界。 这三年,妈妈几乎放弃了所有——辞掉了热爱的工作,疏远了朋友,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橘宝身上。为了凑齐治疗费,她卖掉了婚房,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却从没想过放弃。她记得橘宝第一次能自己坐稳时,眼里闪着的光;记得孩子吃到喜欢的辅食时,嘴角沾着食物的可爱模样;更记得每次复查结果好转时,母子俩在病房里相拥而泣的瞬间。这些细碎的温暖,成了她支撑下去的勇气,可命运终究还是太残忍,没能给这个懂事的孩子多一点时间。 有网友说,或许是老天也心疼橘宝了,才让他以这样温柔的方式告别。梦里健康的模样,是孩子留给妈妈最后的念想,那句“不要难过”,藏着小小的他对妈妈最深的眷恋。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这种“温柔”背后,是怎样的锥心之痛。多少个深夜,妈妈都会翻看手机里橘宝的视频,看着孩子笑着喊“妈妈”,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她总说:“我的橘宝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着我,他在天上看着我呢。” 生命的脆弱,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真切。他们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还没来得及长大成人,就不得不提前退场。而那些为人父母的,在这场与命运的抗争中,耗尽了心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去,这种痛苦,或许一辈子都无法释怀。但橘宝妈妈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哪怕承受着灭顶之灾,她依然记得孩子的好,依然感恩这三年的陪伴。 或许,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好的慰藉,就是珍藏与孩子有关的点点滴滴,带着这份爱好好生活。就像橘宝在梦里说的,他好爱妈妈,这份爱,永远不会消失。而我们能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怀,不要用“节哀”轻易带过他们的伤痛,不要用“时间会治愈一切”忽视他们的思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