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以色列又开火了!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29日发表声明称,自28日以来,以

红楼背疏影 2025-10-30 14:17:25

快报! 以色列又开火了!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29日发表声明称,自28日以来,以军已打死数十名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指挥官,并打击了数十处基础设施目标,作为对哈马斯袭击以军和“违反归还遇难者协议”的回应。(光明网) 10月2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公布一则战报:打死数十名哈马斯指挥官、摧毁大批基础设施,宣称此举是对对方违反停火协议的“强硬回应”。 但结合哈马斯次日证实的名单可见,阵亡者中多人早在去年就已被以军宣称“击毙”。这场“重复报功”的操作,折射出以军的战术困境与中东博弈的新动向。 这种“重复报功”的行为,在以军历史上并非首次。2008年加沙战争期间,以军曾三次宣称击毙哈马斯军事分支头目贾巴里,直至2012年才将其真正击杀。 以军反复提及同一打击目标,核心目的是塑造“精准打击、战果显著”的形象,既安抚国内民众情绪,也向美国证明军事援助的有效性——当前特朗普政府对以军援的审核正逐步收紧。 再看“摧毁大量基础设施”的说法,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以军公布的视频显示,加沙北部的发电站、水厂及公路桥梁均被精准击中。 但这种打击策略早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已被证明无效,当时北约轰炸南联盟基础设施,试图迫使米洛舍维奇妥协,最终反而激化民众反抗情绪,战争持续78天。 当前加沙民众对物资短缺已形成耐受,基础设施被毁反而凸显了哈马斯地下补给网络的重要性。 从军事战术层面分析,以军“斩首行动”的技术有所提升,但实际效能持续下降。此次被宣称击毙的哈马斯汗尤尼斯旅指挥官拉法阿·萨拉马,其指挥体系已实现“分布式”架构——手下12个行动小组均具备独立决策权,即便萨拉马阵亡,各小组仍可自主发起袭击。 这一模式与2004年美军清剿基地组织时的遭遇一致,当时美军击毙扎卡维后,基地组织因权力分散更难彻底肃清。 以往以军发动军事行动时,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多保持沉默甚至暗中配合,此次埃及却直接开放拉法口岸,向加沙输送人道主义物资,沙特也公开谴责以军“过度使用武力”。 这一转变源于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失误——为拉拢以色列制衡伊朗,美国与传统阿拉伯盟友关系疏远,导致以色列在中东的孤立程度加剧。 哈马斯方面同样出现新动态,此次阵亡的指挥官中,3人毕业于伊朗德黑兰军事学院,带回了伊朗传授的“地下隧道战术”。该战术虽看似传统,却给以军造成极大困扰。 2023年以军发动“盾牌行动”时,虽动用先进地下探测设备,仍有12名士兵遭隧道内哈马斯武装人员伏击阵亡。这一困境与越南战争时期美军遭遇的地道战相似,先进武器在熟悉地形的防御方面前,优势会大幅削弱。 美国的态度呈现明显矛盾。卡茨发表声明当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向以色列追加1.2亿美元“铁穹”系统援助,同时要求以军“避免平民伤亡”。 这种矛盾表态源于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考量——既要保住以色列这一中东战略支点,又需防范加沙局势失控影响选举。 2024年美国大选中,阿拉伯裔选民在关键摇摆州的投票率,曾直接影响3个参议院席位归属,这一历史经验促使美方保持谨慎。 回顾中东战争历史,以军的“强硬回应”已陷入恶性循环。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军凭借闪电战获胜,此后便形成“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认知惯性。 但从1982年黎巴嫩战争至2025年此次行动,以军虽在每场战役中取胜,却始终未能解决巴以核心矛盾。这与拿破仑的经历相似,其虽赢得无数战役,最终却因陷入西班牙游击战耗尽国力,可见单纯军事胜利无法换取长期和平。 卡茨的战报本质是一场公关行动,表面彰显战果,实则暴露以军三大困境:战术上难以应对分布式指挥体系,地缘上失去阿拉伯盟友支持,战略上深陷军事手段依赖的路径锁定。 哈马斯虽损失多名指挥官,但借助伊朗支持的战术革新及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声援,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存能力。 未来局势大概率呈现“边打边谈”的态势,以军会持续发动小规模“斩首行动”维持威慑,哈马斯则以零星袭击回应,美国或将牵头重启停火谈判。 但巴以问题的核心——领土划分与难民回归问题未解决前,这种“打停交替”的循环难以终结。卡茨的战报无论如何渲染,都无法改变一个核心事实:中东和平的实现,无法依赖军事打击达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以色列国防部长称打死数十名哈马斯指挥官 光明网2025-10-29 18:55

0 阅读:23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