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中国这次出手精准有力。稀土管控新规直指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0.1%的含量标准看似微不足道,却让荷兰光刻机的每一克中国稀土都有了话语权。 新规覆盖范围超出许多人预期。不仅包括在中国生产的稀土,就连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物项也被纳入管制。这意味着即便在荷兰组装的光刻机,只要采用中国稀土或技术,就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 光刻机制造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生产线可能被迫调整。他们那些价值上亿美元的光刻机,内部关键的钐钴永磁体、钆镓石榴石等材料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将面临逐案审批。这些正是当前全球芯片制造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中国选择在这个技术制高点上精准布局。 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新规旨在防范部分境外组织将中国稀土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的风险。有些国家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带来的技术红利,一边用这些技术限制中国发展,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荷兰政商界对此忧心忡忡。该国正在艰难组建新政府,如今又面临这个重大挑战。荷兰半导体产业严重依赖中国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从磁材到靶材,从激光晶体到荧光粉,中国稀土在半导体制造中无处不在。 新规给予企业三个月缓冲期,12月1日才正式实施。但问题在于,全球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源。中国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优势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俄罗斯、澳大利亚、越南等国虽然拥有稀土矿藏,但普遍缺乏成熟的冶炼分离能力。这不是简单的采矿作业,需要整套成熟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积累。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通过数十年持续投入建立的。 美国国防部去年就开始重建稀土供应链,但进展相当缓慢。稀土分离技术的复杂性和环保压力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中国将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筹码。 半导体制造商需要提供最终用途证明、终端客户资料、稀土用量明细等关键信息。这些要求直指供应链透明度,确保每一克中国稀土的流向都在有效监控之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军工领域的出口申请原则上将不予许可。这条规定堵住了关键漏洞,确保中国稀土不会被用于制造针对中国的武器装备。 与此同时,中国稀土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北方稀土、厦门钨业等头部企业正在加速向高端磁材领域转型,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这正是中国稀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全球稀土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正在从稀土资源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现在又通过技术优势掌控全球稀土供应链。这种转变意味深长,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话语权的全面提升。 我认识的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表示,这项新规将促使全球芯片制造商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些混乱,但长期来看,这将推动全球稀土供应链向更加透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