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不下人才?精英大多移民去了欧美,可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却将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而精英人才汇集的西方,却不断衰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好多人都被表面现象带偏了,所谓“精英都跑了”根本不是全部情况,这些年不少之前出去的顶尖人才都回来了,就说搞人工智能的那些专家,好些在美国待了十几年,手上握着厉害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最后还是选择回来。 有的去了西湖大学建实验室,有的加入高校带团队,不是他们在国外混不下去,是国内能给他们更想要的东西,能快速拿到研究经费,组建自己的团队,想做的项目不用层层报批等半天,这种干事的氛围在国外不一定找得到。 而且现在国内不光是大城市有机会,连东北那些以前人才往外流的地方,都有不少人愿意回去,有的从南方高校回到母校当院长,有的把上海的公司分部开到长春,都是冲着实实在在的机会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所谓“二流三流”的人,根本不是真的不行,只是他们的价值没被按精英的标准衡量,修高铁的工人、开工厂的技术员、跑市场的业务员,这些人可能没那么耀眼的学历,但他们最懂身边的需求,知道怎么把图纸变成实物,怎么把产品卖到老百姓手里。 国内发展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能踏踏实实干实事,不玩虚的,而且现在政策也给力,地方上都在想办法吸引人才,给岗位给支持,连东北都搞了专门的人才计划,让回来的人能安心做事,这种上下一股劲的状态,想发展慢都难。 再说说那些西方国家的情况,不是精英们突然没用了,是那边的环境把人给框住了,好多领域的研究要经费,得跟各种机构扯皮,审批流程能拖好长时间,就算研究出点东西,想变成能用的产品,又要过好多关卡,牵扯一堆利益关系。 更头疼的是,那些地方的成本太高,房价、房租贵得离谱,赚的钱一大半要交税,普通人压力大,消费也提不起来,而且他们的产业早就偏了,好多工厂都搬去别的国家,剩下的多是搞金融玩数字的,看着热闹,其实根基不牢,精英们再有本事,没合适的土壤,没配套的产业,也难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还有个关键点,人才好不好用,跟制度和氛围太有关系了,国内做事讲究趁热打铁,一个项目定下来,各个部门能拧成一股绳往前推,建工厂、修设施速度特别快,这种效率在国外很难见到,那边动不动就开会争论,一项政策从讨论到落地能拖好几年。 就像东北搞营商环境改革,企业过来办事不用找关系,流程简单高效,自然有人愿意来投资,而有些西方国家,机构之间互相掣肘,利益集团占着位置不挪窝,再好的想法也落不了地,精英们的本事再大,也架不住这种内耗。 发展好不好从来不是看有多少精英挂名,而是看能不能把所有人的力量都调动起来,能不能给干事的人提供舞台。 国内的优势就是能把不同人的价值都用上,顶尖人才回来能搞科研,普通劳动者能搞生产,政策再扶一把,自然就能往前跑。 西方国家是把太多精力放在内耗上,精英的能力发挥不出来,普通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慢慢就没了活力,那些觉得“精英决定一切”的说法,根本没看透问题的本质,真正支撑发展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位置、发挥作用的环境。 所以不是留在国内的人不行,也不是去了欧美的精英变弱了,核心是哪边的土壤更适合生长,国内的土壤能让实干的人有回报,能让回来的人才有舞台,自然就越来越兴旺,西方国家的土壤板结了,就算播下好种子,也长不出好庄稼。 大家聊聊,你觉得身边那些踏实干事的人,是不是比所谓的“精英”更能撑起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