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去工业化之后,再工业化为啥没有成功案例?因为市场经济是多动症,让再工业化

关羽深聊娱乐 2025-10-30 11:23:12

[太阳]去工业化之后,再工业化为啥没有成功案例?因为市场经济是多动症,让再工业化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计划经济反而是唯一特效药。一部全球工业迁徙史,充满着一去难返的遗憾与无奈。   全球范围内,再工业化从未有过成功案例,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沙滩上筑城堡,潮水一来便轰然倒塌,美国曾寄望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打造制造业高地,可当地2.9%的低失业率让工厂连足够工人都招不到。   项目敲定两年,只建成了一栋孤零零的房子,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雷神公司急着重启毒刺导弹生产线,却发现现有工人连旧图纸都看不懂,技术断层让生产线重启计划彻底搁浅。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再工业化的普遍困境,英国在2018年计划为新型潜艇生产特种钢板时才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衰退的钢铁业,早已让产能流失殆尽,全国仅剩3名焦炉设计师,最终只能无奈从日本高价进口。   工业迁徙仿佛一张单程票,一旦产业外流,再想拉回来,面对的便是千疮百孔的工业体系,为何再工业化如此艰难?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多动症”,它追求短期效率、沉迷资本逐利,根本无法为再工业化提供稳定的生长土壤。   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不足5%,远低于虚拟经济的高回报,在资本眼里,与其耗时费力投资工业,不如在金融市场赚快钱,而在市场经济塑造的社会价值观里,人们早已习惯了白领、外卖员这类轻松型工作,对工厂里重复、规范的蓝领工作避之不及。   更关键的是,这种价值观还会代际传承,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哪怕失败了,也难以忍受工厂的寂寞,当代年轻人更是普遍不愿进厂打螺丝,他们偏爱即时满足,倾向走捷径,对工业化所需的耐心与坚持毫无兴趣。   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断追逐着短期利益,却让再工业化这个需要长期投入、稳步推进的慢工程,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工业化从来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一个涵盖“采矿-冶炼-零部件-组装-销售-售后”的完整生态,如同一条串着珍珠的项链,只要有一颗珍珠掉落,整个链条就会崩断。   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保持优势,正是因为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深圳周边200公里内,就能完成iPhone 90%的采购与组装,突发订单24小时就能响应,可美西方国家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早已把工业生态拆得支离破碎。   摩托罗拉在美国建厂时,核心零部件还要依赖亚洲采购,跨国物流让单机成本增加18-22美元,美国的供应链分散在全球各地,既没有地理集中性带来的效率,又要承担高额成本。   工业生态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再想重新排列,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时间与体系的重建,而市场经济的多动症,根本给不了这样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让再工业化举步维艰时,计划经济却展现出了定海神针的力量,计划经济不追求短期利益,能从长远角度规划工业布局,集中资源补齐工业生态的短板,它能引导社会价值观,培养工业所需的技术人才与劳动氛围,避免由奢入俭难的人性困境。   当市场经济让资本逃离工业、让人们排斥工厂工作时,计划经济可以通过统筹调配,让资源流向工业领域,让技术工人得到重视与培养。   就像曾经的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依靠计划经济的指引,一步步搭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保留了工业文化与人才储备,才拥有了如今制造业的优势,计划经济或许不是完美的,但在再工业化这件事上,它是唯一能破解市场经济多动症的特效药。   从摩托罗拉的困境到英国钢铁业的无奈,全球工业迁徙史满是遗憾,去工业化容易,再工业化却难如登天,市场经济的多动症让再工业化成了泡影,而计划经济的长远与稳定,才是让工业火种重新燃烧的希望。   这份一去难返的无奈,也在提醒着我们,工业体系一旦失去,再想找回,需要的不仅是决心,更是选对破解困局的道路。

0 阅读:18
关羽深聊娱乐

关羽深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