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10月30日)早上发文写道:“韩国已同意向美国支付3500亿美元,以换取美国降低对韩国征收的关税。此外,他们还同意大量购买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韩国富裕企业和商人对我国的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我们的军事联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基于此,我已批准他们建造核动力潜艇,以取代他们目前使用的老式且远不如核动力潜艇灵活的柴油动力潜艇。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访问,与一位伟大的总理同行!” 这听起来像是一份超级丰厚的“大礼包”,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和尴尬得多。这笔高达3500亿美元的款项,从一开始就是韩美贸易谈判中最大的争议点。 特朗普一直高调宣称这将是一笔“预付款”,但韩国方面从总统李在明到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都多次在公开场合“摆手”,直言韩国根本“搞不定”这么一大笔现金支付。 魏圣洛说得非常直白,他强调这并非谈判策略,而是客观现实完全超出了韩国的承受能力。韩国的外汇储备总额大约在4160亿美元,如果真按特朗普要求的方式支付3500亿美元,韩国经济可能直接滑向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的困境。 所以,双方对于这钱怎么出、什么时候出,理解上存在巨大鸿沟。韩国始终坚持这笔钱主要是以贷款、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逐步落实,绝非一次性现金支付。 贸易协议本身也充满了不对等。根据今年7月达成的初步协议,美国同意将对韩关税从最初威胁的25%降至15%,但这仍然意味着此前韩美自由贸易协定(FTA)带来的零关税优势基本消失,韩国汽车等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受到不小打击。 作为回报,韩国除了要解决天价投资,还承诺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 表面上看,李在明政府守住了大米和牛肉市场开放的底线,算是取得了一点成果,但韩国为此在经济和战略上做出的让步显然要大得多。 李在明自己甚至对媒体坦言,如果他完全答应美国最初提出的苛刻条件,他可能会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特朗普推文中提到的“超过6000亿美元”的韩国企业对美投资,很可能包含了之前约定的3500亿美元投资基金,以及韩国私营企业额外承诺的约1500亿美元投资。 但这个数字组合听起来很庞大,具体怎么落地却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移民执法部门九月初突然对韩国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在佐治亚州的合资电池厂进行突袭,并拘捕了数百名韩国公民,这件事已经给韩国企业对美投资环境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韩国国务总理金民锡直接指出,如果韩国工人的签证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在美投资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不确定的政治风险让所谓的巨额投资承诺显得有点空中楼阁。 最爆炸性的消息莫过于特朗普声称批准韩国建造核动力潜艇。这确实戳中了韩国长期以来的一个战略诉求。多年来,韩国一直以“应对朝核威胁”为由,希望提升自身水下威慑力量,发展核潜艇是其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美国过去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对韩国限制很严,担心引发东北亚地区的“核多米诺效应”。 如今特朗普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似乎出现了微妙松动,但这笔“交易”的色彩极其浓重。特朗普一直强烈要求盟友承担更多军费,甚至曾公开要求韩国为驻韩美军支付高达50亿至100亿美元的费用。 用核潜艇技术来交换韩国在经贸和安全领域做出更大让步,完全符合其“交易式”的外交风格。 不过,韩国真要搞核潜艇,面临的障碍可不是一点半点。 且不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限制,光是核心技术比如小型核反应堆和大直径耐压壳体,就够韩国喝一壶的,每艘的建造费用预计超过14亿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国内舆论对此也存在分歧,保守派支持强化自主防卫,而进步派则担忧技术风险和地区军备竞赛。 李在明总统在处理对美关系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为了营造会谈的良好气氛,他访美时极力投特朗普所好,不仅盛赞椭圆形办公室的设计,还赠送签字笔并索要特朗普的签名写真集。 他在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也试图走平衡木,强调韩国虽然价值观上与美国同盟牢固,但由于地理和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必须“妥善处理对华关系”,避免成为中美对抗的前沿阵地。 这种在两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实际操作起来非常艰难。特朗普在会谈中甚至直接提出希望废除乌山空军基地的租约,将土地所有权归美国所有,这种强势要求让李在明颇为难堪,却敢怒不敢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