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和李成钢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贝森特早期是商人出身,本身就注重利益,这倒

顺遂皆安 2025-10-29 22:40:00

贝森特和李成钢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贝森特早期是商人出身,本身就注重利益,这倒是符合商人的特点。但是,商人不一定会谈判,而且商人往往只会拿利益说话,很难拿出高超的谈判技巧。 贝森特早年做的是进出口单品贸易,每天打交道的是报关单、进货成本和利润率,跟合作方谈的也多是“这批货能不能降3个点”“交货期能不能压缩一周”。他的谈判逻辑很直接——只要能拿到实在的利润,偶尔在付款方式上让一步也没关系。这种思路在生意场上管用,毕竟商人的核心是“把眼前的单子落地”,可一旦到了更复杂的谈判场景,比如涉及行业规则、多边合作,光盯着“利益数字”就不够用了。 李成钢不一样。他在国际贸易谈判领域扎根了三十多年,从早期参与双边经贸协定,到后来主导WTO相关议题,经手的每一场谈判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就拿他之前推动的跨境服务贸易规则谈判来说,要考虑的不只是某家企业的营收,还要兼顾国内服务业的竞争力、就业市场的稳定,甚至是未来十年的产业升级空间。这种谈判里,“利益”是要放在大框架里算的,得先搭好规则的架子,再填充具体的条款,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后续多年的合作方向,根本不是“谈价钱”能覆盖的。 有人可能觉得,谈判不就是讨价还价吗?哪来那么多区别。其实差别大了去了。贝森特谈生意,像是在超市选东西,盯着货架上的价格标签,选性价比最高的就行;李成钢谈的,更像是在规划一个社区,得考虑学校、医院、交通怎么配,要让整个社区长期运转得顺畅。你想啊,要是让选超市商品的思路去规划社区,能顾得上几年后居民增多的需求吗?大概率还是只盯着眼前哪块地能先赚钱。 不是说贝森特能力不行,他在自己的贸易领域绝对是行家,不然也走不到重要的谈判桌前。但“术业有专攻”,谈判的级别从来不是看谁更会争短期利益,而是看谁能把利益放在更宏观、更长远的维度里平衡。贝森特的经验池里装的是“生意经”,李成钢的经验池里装的是“规则逻辑”,这两种池子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5
顺遂皆安

顺遂皆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