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乌克兰宣布了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在基辅宣布,为保障顺利过冬,全国需额外筹措4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再借款19亿美元方可覆盖需求。 然而谢尔盖·科列茨基在基辅的发布会刚结束,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设施在当天遭遇俄军10月第七次空袭,浓烟让他口中“19亿美元救急”的承诺更像一张空头支票。 五天前,乌克兰总理斯维里坚科还公开表示132亿立方米越冬储备已经达标,可储备数据再亮眼,也填不上战场撕开的产能黑洞。 这场看似寻常的冬季能源告急,实则是乌克兰三十年能源战略一步步走向崩塌的集中爆发。 很少有人深究,储备达标的乌克兰为何还要求助借款。答案藏在10月3日的空袭里。 俄军当天用35枚导弹和60架无人机精准打击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的气田和处理厂,从“口径”导弹摧毁输气管道,到“伊斯坎德尔-M”导弹击穿压缩机房,一套组合拳下来,乌克兰60%的天然气产能直接瘫痪,相当于每年少了80亿立方米的自主供应。 而且这些受损设施离前线只有150公里,修复队刚进场就可能遭遇二次打击,形成“损毁-修复-再损毁”的死循环。谢尔盖·科列茨基要的19亿美元,本质上是给被战场摧毁的产能买单,而非简单的冬季补给。 产能塌了,钱袋子早空了,而这窟窿里藏着乌克兰能源角色的彻底崩塌。曾经的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核心枢纽,单靠过境费每年就能稳赚10亿美元,能源自主的腰杆硬得很。 可2024年底过境协议到期后,这笔收入直接归零。更尴尬的是,去年冬天乌克兰从美国接收1亿立方米LNG,却只能自留十分之一,剩下的转售希腊赚点微薄差价,从“能源枢纽”沦落到“倒爷”的地步。 如今外债规模已经快赶上全年GDP,外汇储备只够勉强支撑几个月进口,19亿美元借款只能拆东补西,IMF刚给的20亿援助,一半都要挪去买气,原本该用于民生的钱被生生抽走。 看似及时的外部援助,实则是裹着糖衣的枷锁。欧盟刚宣布给乌克兰5亿欧元贷款,还承诺未来几年援助超20亿,但这笔钱的使用早被框定了范围。 不仅60%要定向采购欧洲高价天然气,比国际均价贵出一成多,更长远的捆绑在今年2月就已敲定:欧盟要求乌克兰加快改革,到2027年初必须和欧盟电力市场完全对接。 这意味着乌克兰得按欧洲的规则重构能源定价和监管体系,短期要承担改革阵痛,长期则彻底失去能源政策的话语权。网友一针见血:“这哪里是援助,分明是提前锁定了乌克兰的能源主权。” 美国的操作更暴露了这场危机里的利益算计。10月25日白宫更新的援助清单里,“能源专项援助”直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先保障军事援助”。 可另一边,美国对欧洲的LNG出口量前三季度一直在飙升,正好填补俄罗斯管道气退出后的空白。欧洲国家用买美国天然气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援乌,这些钱最终又流回美国能源企业,形成完美的利益闭环。 在这个链条里,乌克兰的能源短缺成了美国扩大市场份额的跳板,所谓的盟友情谊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俄罗斯则把能源变成了精准打击的武器。一边对欧盟保持稳定供气,一边把过境乌克兰的气量砍了一半,还彻底停了直接供应。 更狠的是,俄罗斯早就修复了克里米亚的输气网络,让当地供应充足,和乌克兰本土的缺气形成刺眼对比,心理战效果拉满。 这种差异化策略直接戳中民生痛点,基辅居民的燃气费比去年涨了三倍,超市里的电暖器早被抢空,二手市场的九成新设备价格翻番,民生压力正一点点消磨着民众的耐受度。 回头看2009年的断气危机,那时乌克兰虽然也难,但靠欧盟紧急调配的气还能解围,代价不过是延长黑海港口租赁期。可现在连这样的谈判筹码都没了。 对比1973年石油危机时的西欧,人家有统一市场和充足外汇能谈判周旋,乌克兰却身陷战场,既没外交筹码也没资金储备,只能被动接受各方条件。 能源部想从阿塞拜疆买气,可过境管道剩下的运力连缺口的零头都不够;想重建黑海的LNG接收站,8亿美元的造价在当下就是天方夜谭。 这场危机从来都不只是“缺气”那么简单。从苏联时期继承近三成能源工业的出口国,到如今靠借债买气过冬,乌克兰走了三十年下坡路。 长期依赖过境费躺着赚钱,忽视本土产能升级,把能源安全绑在单一国家身上,这些战略短视在战时集中爆发。 10月3日空袭前,乌军刚用无人机突袭了俄罗斯的炼油厂,本想打对方的能源命脉,没想到招来更猛烈的报复,这也暴露了双方在能源消耗战里的胶着。 19亿美元或许能让乌克兰熬过这个冬天,但产能没恢复,外部掣肘没解除,明年可能还会面临同样的困境,这场能源危机的本质,早就写在了那些被炸毁的气站和失衡的利益链条里。 信息:乌克兰需融资购买40亿立方米越冬天然气 光明网2025-10-29 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