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于11月实施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超话]律师[超话]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14条律师
《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的实施将给老百姓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这一办法共十四条,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适用范围、监管职责、报告主体、报告流程、报告时限和报告内容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网络安全事件界定
根据《办法》第十二条,网络安全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原因、网络遭受攻击、网络存在漏洞隐患、软硬件缺陷或故障、不可抗力等因素,对网络和信息系统或其中的数据和业务应用造成危害,对国家、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
简单来说,任何对网络和信息系统造成危害,并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都可能属于网络安全事件的范畴。
必须报告的事件类型
《办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在发现或获知涉及本单位的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当按照《网络安全事件分级指南》进行研判,属于较大以上网络安全事件的必须报告。
具体来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较大网络安全事件必须报告: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门户网站,省级以上重点新闻网站因攻击、故障,导致2小时以上不能访问。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整体中断运行10分钟以上或主要功能中断运行30分钟以上……等等。
报告时限规定
《办法》第四条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运营者设置了不同的报告时限。
属于重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保护工作部门在收到报告后,应当第一时间向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半小时。
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应当第一时间向保护工作部门、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
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运营者,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直属单位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其他网络运营者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向属地省级网信部门报告。
对老百姓的影响
网信部门已开通12387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热线、官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邮件、传真等六类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渠道。
不仅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可以通过上述渠道向网信部门报告网络安全事件。这意味着普通公民发现网络安全事件时,也有了便捷的举报途径。
《办法》加强了对数据泄露事件的监管,特别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此外,对水、电、气、交通出行等基本生活服务系统的网络安全也进行了保障。
我是关注每个人公平正义的吴律师,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