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再举办奥运会了?这还真不是我们不愿意 当年筹备北京奥运那阵子,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简直把挑毛病当成了主业,来中国的次数比走亲戚还勤,每次来都能找出一堆新“问题”。今天说鸟巢的座椅间距没达到所谓“国际舒适标准”,明天嫌水立方的水质检测频率不够密集,后天又拿着空气质量数据反复刁难,明明已经达到了承诺的指标,还非得临时加一堆额外要求,折腾得筹备团队连轴转,熬夜改方案成了家常便饭。更让人窝火的是,他们对志愿者的要求细到离谱,从微笑的角度到英语发音的腔调都要管,仿佛不是来协助办奥运,而是来挑刺儿的。 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挑剔,暗地里的折腾更让人糟心。北京奥运结束好几年后,国际奥委会突然翻出当年的兴奋剂样本复检,硬是查出三名中国举重选手违规,取消了她们的金牌。且不说中国一直对兴奋剂零容忍,事后也立刻严肃处理了相关人员,但国际奥委会那副“早知道你们有问题”的姿态,明摆着就是带着偏见来找茬,仿佛不挑出点错处,就显不出他们的“权威”。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国际奥委会的双重标准和一本糊涂账。他们每年躺着赚十几亿美元,却只把4.1%的收入直接给到运动员手里,剩下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谁也说不清楚。 全球运动员协会早就戳穿过这事儿,可他们还嘴硬说90%都用在了体育发展上,鬼知道这些钱是不是进了某些人的口袋。反观主办国,要承担场馆建设、安保服务、交通保障等所有巨额开支,动辄几百上千亿的投入,他们却连句实在话都没有,只知道一味提要求。 当年北京奥运为了满足他们的各种苛刻条件,光是临时改造场馆设施就多花了数十亿,还特意开通了多条奥运专线,培训了上万名专业志愿者,处处都按最高标准来。结果呢?非但没换来一句肯定,反而被挑了无数刺儿,仿佛我们花着钱、出着力,还得看他们脸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滋味,尝一次就够了。 更可气的是,国际奥委会从来不会真正为主办国着想。他们嘴上说着要节俭办赛,实际要求一点没降,小到运动员村的床单厚度,大到赛事转播的技术标准,都得按他们的规矩来,半点不能含糊。要是有哪点没做到位,立马就会被放大炒作,仿佛主办国欠了他们似的。 这些年看着其他国家办奥运的遭遇,更坚定了大家的想法。国际奥委会还是老样子,只懂索取不懂体谅,把主办国当冤大头,自己却揣着钱袋子装糊涂。当年中国办奥运是想展现诚意,可换来的却是无休止的挑剔和不被尊重,这种委屈谁愿意再受一次? 不是我们办不起奥运,也不是不热爱体育,实在是国际奥委会的吃相太难看。他们要是不放下架子,改掉挑刺儿的毛病,把账本算清楚,把姿态放端正,别说我们不愿意办,恐怕再过几年,全世界都没几个国家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了。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没人愿意花钱买罪受。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 《从2008到2022,两届奥运会有哪些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