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得逞了 就在昨天,印度宣布了 印度宣布停止通过贸易商购买俄罗斯特定石油企

积极的阳光 2025-10-29 14:03:05

美国又得逞了 就在昨天,印度宣布了 印度宣布停止通过贸易商购买俄罗斯特定石油企业的原油,印度未完全放弃与俄罗斯的原油贸易,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美国制裁的压力。 据路透社10月28日报道,印度已经停止通过贸易商购买俄罗斯石油,因为美国警告说将对那些继续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交易的企业实施制裁。 10月22日,美国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实施制裁,切断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结算通道的关系。 经济施压是大国地缘博弈核心手段。美国通过“制裁俄油+加征印关税”双管齐下,精准击中印度能源依赖与出口需求痛点,迫使印度调整策略,凸显经济杠杆的强效性。 报道称,在此之前,印度每天进口160万桶俄罗斯石油,占其总需求的36%。几个月前,俄罗斯石油的折扣还高达每桶14-16美元,而现在仅为2.5-4美元,这使得俄油对印度的吸引力大减。 美国还对印度商品累计加征至50% 的关税(7月宣布加征25%并于8月生效,8月又以进口俄油为由额外加征25%) ,这导致印度9月份对美国的出口环比暴跌20.7%。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已暂停与俄罗斯石油企业达成的采购协议 。 网友分析:此次调整本质是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局部重构。美国制裁打破俄印原油直供的“低成本平衡”,印度转向中东、非洲采购,可能推高中东原油溢价,而俄罗斯将过剩产能导向亚洲其他市场(如中国、东南亚),反而加速亚洲能源消费市场的“去欧美化”,长期或重塑全球能源贸易流向。 印度国有炼油厂也在审查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合同,并寻求通过其他国家间接采购俄罗斯石油,进口量预计大幅减少但不会立即降至零 。 报道称,由于美国与印度接近达成贸易协议(美方拟将对印关税从50%降至15%-16%),印度同意逐步减少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2024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约为350万桶/日(未提及“从550万桶/日降至430万桶/日”的相关数据,且10月上半月印度自俄原油进口量反而增至日均180万桶)。 印度正在转向中东和非洲寻求替代的原油来源,但短期内难以填补这一缺口。 整体来看,印度在大国博弈中阶段性调整了俄油采购策略,美国则借此强化了地缘影响力,而俄罗斯仍通过亚洲其他市场维持原油出口基本盘。 反思:大国博弈下中小国家的“自主困境”——从印度俄油采购调整看地缘选择的复杂性 印度对俄油采购策略的阶段性调整,本质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安全与利益”失衡的典型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矛盾,值得对全球化时代国家自主决策空间进行反思。 从短期利益看,印度的调整看似是对美国制裁压力的妥协——为换取美印贸易协议中关税减免的实惠,暂时牺牲了俄油的成本优势,甚至承受短期能源供应缺口的风险。 但这种“妥协”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小国在资源有限下的“风险对冲”:既想避免被美国排除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之外,又不愿彻底断绝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因此选择“断直采、留间接”的模糊策略,试图在两大力量间寻找缓冲。 然而,这种“左右平衡”恰恰暴露了中小国家的自主困境:当能源、贸易、金融等关键领域被大国主导时,“自主决策”往往沦为“选边站”的变体。 印度看似保留了“未完全放弃俄油贸易”的余地,但实际已被美国绑定在“减少俄油进口”的框架内,能源政策的独立性被大幅削弱。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妥协”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若美国后续以更多利益为诱饵进一步施压,印度在其他地缘议题上的自主空间或将持续收缩。 反观俄罗斯的应对,其通过亚洲其他市场维持出口基本盘的动作,也为中小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启示:在大国博弈中,“多元化合作”才是突破自主困境的关键。 若印度能更早推动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而非长期依赖俄油的成本优势,此次面对美国制裁时,或许能拥有更主动的决策空间。 归根结底,印度的此次策略调整并非简单的“为美国做韭菜”,而是全球化体系中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它提醒所有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自主”从来不是天然拥有的权利,而是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强化自身关键领域的话语权来主动争取的目标。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积极的阳光

积极的阳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